陈扬龙:《丛中笑》釉下五彩瓷解读

一、陈扬龙的艺术地位与历史背景

  1. 个人成就
    陈扬龙(1941-2013)是湖南醴陵窑的代表性传承人,其“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双重身份,体现了他对传统工艺的深刻掌握与创新贡献。

  2. 醴陵窑的历史脉络
    醴陵窑承袭隋唐五代长沙窑的工艺基础,以釉下五彩瓷闻名。长沙窑曾以釉下彩绘和诗文装饰开创先河,而醴陵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首创釉下五彩技术,以“清雅淡逸”的釉色风格独树一帜。


二、《丛中笑》的艺术创新

  1. “薄施淡染”技法
    陈扬龙革新传统釉下彩的平涂技法,通过分层渲染、淡彩叠加,使画面呈现微妙的明暗过渡与立体感。这种技法既保留了釉下彩的温润通透,又弥补了传统工艺在层次表现上的不足,堪称釉下彩绘的里程碑。

  2. 构图与意象突破

    • “以叶衬花”的反传统构图:传统花卉题材常以花朵为主体,叶片为陪衬;而《丛中笑》将叶片置于前景,牡丹隐于其后,形成“藏与露”的含蓄美,赋予画面更强的空间纵深感。

    • 器形与纹饰的呼应:作品采用天球瓶造型(源自明代永宣官窑,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圆润饱满的瓶身与舒展灵动的叶片、妩媚的牡丹相得益彰,瓶颈处刻三环纹饰,既简洁秀雅,又暗含“天地人”三才的哲学意蕴。

  3. 气韵与意境
    作品以“丛中笑”为题,化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她在丛中笑”的意境,通过牡丹与叶片的互动传递生机与诗意,既彰显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又赋予陶瓷装饰以现代审美趣味。


三、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特色

  1. 技术难度
    釉下五彩需在未烧制的素坯上以矿物颜料作画,再覆盖透明釉高温烧成。由于颜料在烧制中易变色,对工匠的色彩把控力要求极高。

  2. 艺术特征

    • “清雅”釉色:醴陵瓷釉料配方独特,烧成后色泽莹润如玉,淡雅含蓄,与景德镇青花、粉彩的浓烈形成对比。

    • 环保优势:釉下彩绘无毒耐蚀,符合现代健康理念,这一特性也助推了醴陵瓷的国际影响力。


四、陈扬龙的非遗传承意义

作为非遗传承人,陈扬龙不仅复原了醴陵釉下五彩的传统工艺,更通过“薄施淡染”等技术革新,赋予古老技艺以现代生命力。他的作品既是对唐代长沙窑“南青北白”格局的延续,也是当代陶瓷艺术“守正创新”的典范,为传统工艺如何融入当代审美提供了重要启示。


延伸思考

  • 醴陵釉下五彩瓷与景德镇青花、德化白瓷等并列为中国陶瓷的重要流派,其风格差异反映了地域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

  • 陈扬龙的“以叶衬花”构图,可对比宋代文人画“折枝花卉”的简约与元代青花“满池娇”的繁密,进一步理解陶瓷装饰与中国绘画的关联。

通过《丛中笑》,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工艺如何在匠人手中跨越时空,成为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美感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