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灵魂不曾陨落——回忆王鹤亭先生

当春风渐起,当天气开始炎热,独自在馆内安静的一角,静静欣赏大师1958年创作的这件重工粉彩瓷瓶,抚摸那细腻的质感,柔美的画质,仿佛与他对话。

喜爱景德镇瓷器的人,都知道景德镇有位国家级大师王鹤亭,早在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即用其作品作为国礼送于美国总统罗斯福。

然而,作为闻名于世的瓷都名画家八虬之一和十元老之一的王老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十年了。

想起波兰伟大的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过:“为什么要问,一个人在几颗星星的照耀下出生?过了一会儿,又在几颗星星的照耀下死去?”

王鹤亭先生与许许多多大师一样,在星星的照耀下生存和陨落,而他的灵魂像星星一样不灭。

人有聚,有散,有生,有死,自古高山流水遇知音,翠薇阁也是有缘分,得以珍惜过、收藏过王老先生的作品,虽然仅此一件,亦是知足。今日分享,除了纪念王老先生仙逝已近10周年,更多的不舍,更多的是回忆,回忆其沉重的1958年,景仰老一辈陶瓷艺人毕生追求瓷器之美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王鹤亭先生是安徽黟县人,出生于动荡的1921年,幼年家境贫寒 ,早年曾在江西陶瓷局学艺 , 拜大名人康达为师 ,专攻花鸟草虫 ,尤以画梅著称。

兴许是幼年家境贫寒,加上旧社会对陶瓷艺人的不屑一顾,如此年少的颠沛流离和艰难求学,使得王老先生自幼倔强自强,他尤爱梅坚贞不屈的精神,常节梅言志,抒发内心情感。

其实,在旧中国旧社会,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非常卑微的。除了达官贵人、富商钜贾想要他们的作品时方稍予礼遇外,平时被人瞧不起,甚至被称作“红店佬”“坯房佬”。

然而早在三十年代,年仅 26岁的风华正茂的王鹤亭先生,仅用时三个月即在三足香炉鼎上创作了“百鸟朝凤”画 ,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赞美和收藏,随即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引起了巨大轰动。

从此王鹤亭先生名声大燥,亦为陶瓷艺人翻了身,让广大陶瓷艺人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新中国成立时,他又创作出“和平鸽嘉禾”的画面装饰中餐具 ,作为建国瓷,象征和平使者飞往世界各地。1986年。他在艺术瓷厂工作时创作的大型瓷板画“梅花图”以清香溢 远 ,在 全 国工 艺 美术 作 品 百 花 奖评 审 中, 誉 获最 高奖—— 金杯奖 。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内战等历史悲剧,造成我们的国家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整个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景德镇陶瓷工业也从历史上的光辉顶点衰落到崩溃的边缘了。到解放前夕,景德镇只剩下100多家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的陶瓷手工业作坊和1000余人的瓷业工人队伍。

馆藏此为王鹤亭先生于1958年所创作之品。时至新中国成立迎来的第九个年头,百业待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跃进时期,激动着全国上下人民的心。中央落实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厚今薄古”的方针,将解放前因战争和社会动荡导致陶瓷业衰落崩溃到悬崖边缘的绝境勒马逐步拉回。

当时清朝遗留瓷器虽然辉煌,但是陶瓷教育和传承却是一塌糊涂。一千余年积聚下来的精湛的陶瓷生产技术经验,都分散在个别老艺人的手中,在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掌握技法的老艺人更是寥如晨星。

瓷人面临的是“只争朝夕”的时代,绝不能步古人的后尘,再去摸索千百年的陶瓷经验。有鉴于复兴中华瓷业,也响应时代的号召,1958年,中国唯一陶瓷类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

虽然景德镇人雄心壮志要复兴中国瓷业,然而许多清朝秘籍的断代技法实在难以寻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苍白,复兴从何而入手?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做“事在人为” ,从“树人”入手。政府从全国陶瓷行业中选调了一批最优秀的技术工人、艺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到陶瓷学院任职,而作为瓷界十大元老的王鹤亭先生,正是其中之一,在学院创始初年即任职该校教授。

在1958年这个至关重要的年份,响应国家“赶超康(熙)乾(隆)”的口号,陶瓷行业的能工巧匠们积极响应,设计制作了一批批礼品瓷、国家用瓷、高级宾馆用瓷,创造了饮誉中外的精品,赢得了国际上的好评。

而时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的王鹤亭先生,更是身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和面对新时代的严峻挑战,响应瓷人不愿苟且偷安,不忍蹉跎岁月,潜心创作了此精工粉彩花瓶,以劲放有力的牡丹月季和五彩斑斓身披朝霞之色的凤鸟立于嶙峋青石来表达对新中国的繁荣盼望和陶瓷艺术百废待兴的希冀。

他将所绘的瓷画、诗画一体,显得格外高雅。他笔下的月季与牡丹 ,画出了苍枝道劲 、清气袭人的特征,挺拔有力、生机盎然 ,给人以繁华又不失清新超逸的美感。

他所作的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如此千枝虬隽 、嶙峋怪石、万蕊绽颜 ,画出了牡丹与月季繁荣绽放的画面和凤鸟展翅欲飞之态。他将国画与瓷艺有机结合,通过窑火的变化,将达到乾隆水平的粉彩瓷瓶表淋漓尽致 ,赋予了它时代的烙印和生命。繁荣兴盛,引人入瓷,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鉴于王鹤亭先生在陶瓷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2004年,在景德镇千年华诞之际 ,人民画报社授予王鹤亭先生 “终身艺术成就奖”和当代陶瓷梅圣。

【瓷中帝王——重工粉彩的收藏价值】

瓷史上能称之为青花瓷对手的,就是粉彩。作为填补了景德镇制瓷史一段空白的重工粉彩,不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当代瓷坛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专家认为,“重工粉彩”肯定越藏越值钱,价值将会成倍数增长,收藏前景让人无法想象。

重工粉彩瓷为釉上彩之皇冠,享有“瓷中帝王”之称,在所有制瓷工艺中重工粉彩最为复杂。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共计一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50年前,宫廷重工粉彩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而逐年减少,以至工艺断代失传。

重工粉彩瓷的制瓷工艺难度很高,对工艺、颜料、胎瓷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想制作一件高水准的重工粉彩瓷十分艰难,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出错。

1958年,景德镇的工艺美术瓷厂、出口瓷厂、部分好的画瓷合作社集中了技艺高超的工艺人员和老艺人成立了景德镇艺术瓷厂,政府也给予他们陶瓷美术家、设计师、设计员的荣誉称号。这批工艺人员和老艺人以生产粉彩瓷器为主,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重工粉彩瓷,王鹤亭先生的这件作品,即是当时1958年的优秀作品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后,传统的粉彩工艺瓷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粉彩作品被摧毁,使得重工粉彩艺术瓷几乎绝迹。10年社会动荡将这些传统的粉彩瓷打入了艺术的“冷宫”许多早年重工粉彩瓷均流落国外,杳无音讯。

改革开放后,由于景德镇艺术瓷厂的技艺人员退休、去世等各方面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瓷厂的陆续倒闭,这类媲美满清时期的重工粉彩陈设瓷的工艺艺术水平无法再现,今人只能远观却无法烧制。

有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瓷商人看好这些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重工粉彩,这些重工粉彩瓷可与现代大师级的作品竞相媲美,也就吸引了一些藏家的眼球,使得这些重工粉彩瓷显得尤为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品价值和投资潜力。

馆藏此为当年景德镇一流、专门绘制艺术粉彩瓷的艺术瓷厂制作的艺术陶瓷,且不说其存世已经有一些年份了,即使现在聘请艺术大师制作这类重工粉彩瓷,不但无法完美再现此重工粉彩技艺,而且价格不菲,制作的工艺水平以及颜料的配制都无法达到当时的特定水平及效果。

这些重工粉彩瓷的绘制者,包括馆藏此作的作者王鹤亭先生,按当时的水平,本身就是大师水平的陶瓷艺术家。从这些重工粉彩瓷中,还可看到他们的手法、风格以及集体创作绘制的结果,如著名的艺人汪以俊、王鹤亭、詹昌彬、章仕保、邓肖禹、赵惠民、邹国钧、等等,这些人已先后作古。只可惜,这群身怀绝技的大师技有不少已经相继离世了。

“重工粉彩”在制作过程中各方面的要求很高

馆藏此胎瓷为正品,为拉坯高手手工拉坯的胎瓷,按照标准规格甚至重量都要一致的模式制作出胎瓷。

边脚要讲究,将各种繁琐的边脚手绘或印在瓷胎上,一般为麻边及细洋莲边,十分精美,瓶口、圈足、印章、底款均要镶本金(即真黄金)。

画工要考究,要由高超技艺人员——王鹤亭先生按图绘制,山水、花鸟的通景满工,意境深远,栩栩如生,花鸟色彩丰富,填笔采用点染、洗染的细路工艺操作,技艺繁缛。

还有书法,也是由专职的陶瓷书法人员配诗写文,题款治印。

各道工序严格把关,当所有的工序完成后,最关键的就是烧制。所有工序的好坏在此一举,运用火的艺术将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展现出来。生产制作一件重工粉彩瓷,至少需要五六个艺人或工艺组共同来完成,而且这些艺人都是最好的技师,其工艺的复杂是难以想象的。重工粉彩摆放于家中,尽显富丽堂皇的清秀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