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国宝级陶瓷海晏河清尊在成都现身

清乾隆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是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一只现收藏于中国家博物馆,另一只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流落欧洲,被私人藏家以一千万人民币购回流落民间,去向成谜。数年后,这件国宝级器物再度在成都现身。 

茂林博物馆坐落在成都三洞桥槐树街,隔壁就是蜚声海外的老成都宽窄巷子。川西坝子上向来文风鼎盛,而这片区域又是成都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地方,金沙博物馆、永陵博物馆、书画一条街都在博物馆附近。

这间博物馆是民办的,馆长廖茂林先生是个和颜悦色的陶瓷收藏家,不乏川人的热情,见到人来参观,连呼助理泡茶,而茶缸竟然也是个古物。博物馆不对外开放,多数前来参观的人,是因馆长而邀,博物馆也对公众开放过,前年一群小学生被组织前来参观,见到这些活蹦乱跳的孩子,馆长心里甚是高兴,但又为那些摆在外面无保护措施的古瓷器捏了一把汗。

一座5000前陶瓷大观园

不足100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挤着大大小小几万件古陶瓷,据馆长透露,如果要估值,可能500亿都不够。除了展厅玻璃柜里的和摆满各个角落的几千件作品,剩下的大多数都堆放在仓库里。如果有重要的客人前来,馆长会拉着客人把两个展馆逛遍,眉飞色舞地给来人讲解每件藏品,如同介绍自己的孩子。兴起之时,他还会拿出几件重器给客人过手,以示尊重。

博物馆里的陶瓷从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男女陶俑,到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陶瓷画,历经各朝各代。汉代的黑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白瓷,元代的青花,明朝的景泰蓝鸡缸杯和清朝的珐琅彩,悉数尽有。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陶瓷文化的“大观园”。2011年炎夏,中国陶瓷界泰斗,原景德镇古瓷研究所所长刘新园老先生登门拜访,在馆里研究了两天,临走时激动地握着廖馆长的手叹到:“这简直是用陶瓷书写的五千年中华文明通史!”。

古陶的冰冷,历史的鲜活

虽然刘老先生已故去数载,但是每一个到馆参观过的人,都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我就曾在一个玻璃展柜里看到两件南北朝的器物,一个是堆塑谷仓瓶,一个是青釉兔足香薰,与其它朝代的或精美或大气相比,这两件器物色彩黯淡,造型诡异,人见后甚至心情也不免阴郁起来。南北朝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百姓经常面临生死问题,因而从上色与造型上都带着阴森,甚至有的还怪模怪样让人想到鬼魅之物。这个时代的印记就以这样艺术的方式印刻在了这些冰冷的器物上,传递到今人眼前。

汉陶的大气古朴,与秦朝的黑陶一脉相承。唐三彩的绚丽,是大唐盛世莺歌燕舞的回放。宋瓷的素雅,又是当朝好文崇雅的真实写照。看了历朝历代的陶瓷作品,就如同来回穿越于5000年的历史当中。也难怪廖馆长能三十年如一日,如此痴迷于收藏陶瓷了。

藏品里的故事

馆长最喜欢给来人讲的两件镇馆之宝,一件是元釉里红缠枝大罐,一件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瓷塑。前者是引廖馆长入门的藏品,在买到这个罐子前,他只是偶尔逛逛古玩市场,随便买几件当作消遣,也没买到几件像样的东西,当拿到这个罐子后,他才开始被瓷器的魅力吸引,静下心来研究,学习,一钻进去就是30年。

关于这个釉里红大罐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80年代中期,西藏的古玩界朋友去一个藏民家玩,发现藏民家用来盛酥油的罐子十分精美,一问才知是祖传下来的家产。那位朋友想用钱购买,被藏民拒绝,央求了好几回藏民才答应用一吨铁丝和200盒阿莫西林交换。要知道,那个年代的西藏物资是十分匮乏的。后来廖馆长见到此物,又是一番折腾买了回来。

元青花瓷塑鬼谷子下山,是元代青花瓷的巅峰之作,也是馆长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全世界仅有这一个。2005年7月,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而瓷塑比瓷罐更珍贵,制作工艺更复杂。馆长介绍说,元青花与别的年代瓷器不同,大多以民间故事为主题,鬼谷子下山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以虎豹拉车,直驱山下,霸气之余又露智者风骨,古人工匠精神值得敬佩。前些年,《艺术》周刊的人过来看到这件藏品,毫不犹豫就把它的照片放在了当期封面上。

在另一处,我还看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也是这类题材。

馆长的情怀

绝大多数认识廖馆长的人,都知道他有上万件陶瓷,都知道他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收藏这些物什了。廖先生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经商,先是做苗木生意发家,随后发现商机经销羊毛毯,年销售2万条,被称为川渝地区的“毛毯大王”。80年代末电视时代来临,他又经营起彩电,90年代房地产起步,他又转身进军地产界。由于他敏锐的商业嗅觉与超凡的商业头脑,仅在95年就坐拥20亿身家,可谓富甲一方。

然而,廖馆长把他的财富都投给了兴趣爱好。从80年代到如今,毫无间断地购买陶瓷,却一件也没往外卖过,最后越积越多,就成了今天的四川茂林博物馆。

廖馆长倾其毕生之财,在民间保存起这些国宝文物,也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起初,他说是因为喜爱,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历史责任感。通过几十年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他已经成了我国陶瓷界首屈一指的鉴定家,经常受邀飞往国内外各地为人鉴定掌眼,单过手陶瓷就达30余万件。

如今,廖馆长已年过花甲,早已放下手中的商业变身为大收藏家。前三十年,廖馆长为自己的兴趣收藏,而后三十年,他为国家收藏。“如何把这上万件文物和5000年的陶瓷史展示给大众,才是收藏家考虑的事情。”馆长摸着手中的那个从海外购回的圆明园海晏河清尊说,等有了更大的地方,要建一个更大的馆,在全国建分馆,建陶瓷教育基地,把古人的精湛工艺重现。

近些年,中国陶瓷工艺的衰落与假文物的泛滥让国民唏嘘:镇国工艺去哪儿了?幸哉!陶瓷古国焉能无瓷,中国陶瓷界还有一个茂林博物馆和一个廖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