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东方之白

德化和景德镇一样,千百年来都以陶瓷为主要产业,窑火从未间断,两个瓷都皆是闻名遐迩,唯一的差别只在一座御窑。

德化金竹坑有生产白瓷最好的瓷土,德化山上郁郁葱葱、松脂丰富的松树是旺盛窑火的最佳燃料,最擅长窑炉改造的德化人在这里烧制出赛玉的白瓷。宋代白瓷最著名的是定窑,定窑又称北定,德化被称为南定。

南定的白瓷被肩挑手提翻山至临近德化的永春,以生产香烛闻名的永春距离德化30多公里。德化白瓷在永春放小船,最终到达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
从泉州港,德化白瓷走向了世界,被誉为东方之白。

孩儿红

德化陶艺师李建水称,多年前他偶得几吨德化金竹坑的老矿土,为了这些老矿土,李建水在二十多年前开始研究德化的陶瓷材料,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这批老矿土烧出最地道的德化瓷器,早年金竹坑的一吨老矿就曾卖到过60万元人民币。

金竹坑就像景德镇的高岭,有着烧造德化白瓷最好的瓷土,但在上世纪70年代,金竹坑的瓷土矿枯竭。金竹坑的老矿土据说曾用于毛泽东的水晶棺制作。及花甲,李建水开始着手烧制白瓷雕塑,用的就是他私人珍藏的金竹坑瓷土。最让他痴迷的就是他烧造的“孩儿红”和“猪油白”,“孩儿红”的白瓷在光线的透视下呈现出淡淡的红色,“猪油白”则体现出白瓷油脂般的质感。此外,他还烧出了一件和报纸一般薄的薄胎杯,里外施的釉比坯都要薄的多,可惜有些变形。

李建水成功的将“孩儿红”和“猪油白”申请了商标,这两件都是德化白瓷最极致的工艺,李建水对此兴奋不已。但在李建水的好友王冠英看来,他的“孩儿红”和“猪油白”都未达到明代德化白瓷的指标,只能说接近。80多岁的王冠英是德化白瓷一部活着的史书,在他眼里,“孩儿红”和“猪油白”的德化白瓷工艺根本无法完全复原,那是属于特定时代的奇葩。

古时的德化有松脂丰富的松木,郁郁葱葱的松木为德化白瓷提供了最好的燃料,取自金竹坑的瓷土是最合适烧制德化瓷的原料,古时德化丛山汇流而下的水最宜陶冶,擅长窑炉改造的德化人也总是拥有最先进的窑炉。

这些都无法再复制。

蛋窑

无法复制的比如德化的水流经德化城中的浐溪不复当年清澈,山上的松木也不再用来烧制瓷器,金竹坑的矿土也已枯竭,屈斗宫的窑火早已熄灭千年。

宝美村的屈斗宫遗址是德化宋元时期的古窑,依山势而建的屈斗宫窑是一座龙窑。北宋时,德化无数类似这样的窑口不断地生产着运往国外的瓷器。德化在唐代就开始烧制白瓷,只是那时的白瓷并不精致,有些白中带黄,宋代德化被称为“南定”,呼应北方定窑,足见德化白瓷之精美。

王冠英认为屈斗宫是一座德化窑炉过渡时期的窑址,在屈斗宫窑之前后,是龙窑向蛋窑的过渡,屈斗宫龙窑已经设置了许多窑壁。

蛋窑被王冠英认为是德化窑的杰作,依山而建长长的一串,有着若干蛋形的独立窑室,烧完一间窑室再烧下一间,前一间窑室的热能往下一间传递,兼顾了效率与节能。正是这样的蛋窑,烧制出了“孩儿红”与“猪油白”。龙窑此后在德化的地位变为“碗窑”,因烧制瓷碗而得了这个别称。

德化近泉州港,这座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为德化瓷提供了物流的渠道,也为德化人开阔了眼界。德化瓷从古至今都以品种多著称,其中就有西洋工艺瓷,这里比内陆更适应市场。舶来的技术也被德化人西为中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德化就从德国引进了练泥机,开始了陶瓷生产的机械化尝试,但陶瓷生产后期的加工仍以手工为主,至今德化陶瓷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包括冠幅在内的三家陶瓷企业规模最大,是德化三家上市的陶瓷企业。

传统的德化陶瓷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式的进行陶瓷生产,几家合起来建一座窑。家庭式的作坊没有形成帮派,自然地传续着德化的陶瓷生产。

这样的形式在德化解放后才发生改变,和许多建国初期的国营企业类似,德化优秀的制瓷匠人都进入了德化瓷厂,又称国营一厂,王冠英就是最早进入德化瓷厂的一批员工。

德化瓷厂在研制电窑时,曾烧制过一批瓷器,其中偶得了接近明代象牙白的白瓷,这让德化瓷厂员工兴奋不已,他们后来将工艺改良制成高白瓷,他们烧制的高白瓷最终被选为中央礼品瓷,作为国礼馈赠国外友人。

德化瓷厂是福建省的明星企业,当地人以进入瓷厂为荣,相比县政府这样的机关,人们更愿意在德化瓷厂就业。王冠英回忆德化瓷厂的职工思想统一,工作积极性高,即使在市场化浪潮中,德化瓷厂的效益仍非常好,改制与否对于这家国营厂似乎并不重要,虽然后来仍难逃改制之命运。

瓷国明珠

市场化让德化人如鱼得水,在这座人口二十万的县城里,有几万人从事陶瓷行业。从泉南高速出口的陶瓷文化墙,到县城内随处可见的陶瓷企业、作坊和门店,处处可见陶瓷元素。

出口一直是德化陶瓷最大的销售渠道,近年这里才开始生产茶具,唯一蹊跷的是这里喝功夫茶的年头远超过生产陶瓷茶具的年头,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功夫茶具,闲暇时和功夫茶的这里的生活常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夫妇的茶桌摆在宽敞的接待室里,他的妻子陈桂玉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桂玉笑称自己开的是夫妻店。

茶室的楼上是柯宏荣夫妇的作品展厅,展示了夫妇二人合作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受益于德化瓷厂的改制,柯荣宏夫妇得到了自由尝试德化陶瓷雕塑创作的机会,他们的雕塑瓷从传统到创新,形式和题材丰富多样,代表了德化陶瓷雕塑的最高水准。

德化瓷釉产自本地,含钠的长石和石英让德化瓷釉半透明度很高,而且特别莹润。材质的美让艺术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但相比其他地区的陶瓷雕塑,德化瓷塑制作并不容易,单色的表现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高达25%的收缩率,意味着在制作时必须极其精细,陈桂玉说,比如观音开相,用料稍微偏颇便会让观音像开得不正,而且无法补救。

德化的艺术瓷创作以白瓷雕塑为主,从明代的何朝宗到现在的柯宏荣夫妇,德化白瓷雕塑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和进化,在艺术陶瓷领域德化白瓷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瓷国明珠。

职业教育

德化的艺术瓷创作近年呈现出多元化,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曾映雪一直致力于德化瓷的绘画创作。她几年前成立了凤凰山瓷画院,吸纳了德化最好的陶瓷美术家进入。

曾映雪供职于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陶瓷绘画逐渐被这家学校重视,在学校的一个大厅里就展示了师生的国画和瓷绘作品。

擅长瓷画和书法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曾两次受邀到该校讲学,校方希望吴锦华能为他们的瓷绘教学和创作提供思路,并聘任吴锦华为客座教授,在这里吴锦华还有一间工作室,方便他随时前来创作指导。

不断与吴锦华这样的顶级陶艺家交流,让这所学校的瓷绘创作能力提升迅速,也逐渐获得了收藏市场的认可,曾映雪对此甚为欣慰。德化白瓷有着独特的美,在赛玉的白瓷上进行彩绘装饰,也许能让德化白瓷开辟新的可能。

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陈文森,对职校的艺术化教育十分重视,德化本身就是将艺术陶瓷生活化的成功典范,提供优秀的艺术创作能力,将为德化的陶瓷产业提供产业的源动力。

这所学校有着良好的声誉,德化大部分的陶瓷艺术家都出自这所学校,德化70%的陶瓷企业家也来自这所学校,现在德化的陶瓷企业对该校的毕业生需求十分旺盛,而且能开出比应届本科生都要高的薪资。

陈文森的理想是通过院校教育引领陶瓷产业人才的培养。

实际上,德化的人才培养已经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和家庭传承模式,过渡到了院校教育与传统传承模式结合,这为德化陶瓷人才的梯队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是德化瓷业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