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颖:婴戏的真善美

通常,在评论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时,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变量,如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并以艺术贵在创新来衡量艺术家的艺术水平。而对于守常,常常评之泥古不化,或了无生机,以至于谈此色变。我们却非常乐意以李磊颖教授的婴戏瓷画来打破这话总传统的观念。李磊颖的婴戏题材瓷画一画就是二十年,然而她笔底的孩子却“百孩百面百态”般鲜活而生动,颠覆了常人的一般认识。这就像李磊颖的性格——安静、随和,潜心画画,心无旁骛。常量已成,变量以格。常量中,看的是一个人得坚持与耐力。所以,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并不在其个性与风格的多变,其中的坚守过程,也可以最终化为风格,成就个人的艺术。李磊颖的绘画经历与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了一个清晰而重要的样本。

古彩《夏至》

启蒙

浙江桐乡市石门镇,是杭嘉湖平原上的一个水乡小镇,这里河网密布,温婉秀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启者丰子恺先生便是桐乡人,,对于许多绘画爱好者来说,说起丰子恺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作品往往寥寥几笔,就能展现无限的趣味和意境。对于李磊颖来说,丰子恺是她的同乡前辈,是她敬仰、私淑的老师,丰子恺的为人和为艺对李磊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磊颖6岁开始学画,她的父亲是一位书法家,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李磊颖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从小,李磊颖跟着父亲学习书法,在这过程中,她却渐渐爱上画画。当家人敏锐地意识到女儿在艺术方面的天赋时,家人对她的绘画爱好也多有鼓励,并悉心培养。只要外出,父亲都会给李磊颖带来各类画册,所以每次看着外出的父亲回家,李磊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父亲皮包里带回的画册,这也是她当年最开心的事。如今,李磊颖接触绘画已有四十多个春秋,但要说起她为何将绘画作为毕生追求,还得从丰子恺对她的影响说起。

1975年,丰子恺生前最后一次返乡,让整座小镇都轰动了。处在绘画启蒙期的李磊颖为了一睹心目中敬仰的大师,她和小伙伴们用砖块垫高趴在他家的窗户上张望,丰子恺先生满头的白发和白须,慈祥而又睿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幼小的心灵上,并在李磊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要画画”。慢慢地长大后,李磊颖阅读了大量有关丰子恺的传记、画册,丰子恺的散文、随笔等,这其中也包括对丰子恺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作品的学习。

在回顾自己过去多年的艺术历程时,李磊颖深切感受到这段启蒙教育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口向,它不仅培养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感性认识,也培养了她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和认知,及那种为了理想而执著前行的毅力和决心。

古彩《童年记趣》

发芽

幼年时埋下的种子,在日后逐渐生根发芽,1986年的高考结束后,李磊颖机缘巧合下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磊颖远离父母、家乡,来到江西景德镇求学,四年后,她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这—次的选择注定了她将一辈子与陶瓷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依山傍水的景德镇树木蔽日,四季花开,浓郁的陶瓷氛围让她沉醉,在这里李磊颖开启了她潜心陶瓷艺术的航程。

陶瓷艺术教育、陶艺创作,徘革水辛苦又充满魅力的事业,不仅需要勤奋的钻研精神,更需要敏捷的悟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李磊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陶瓷艺术的创作之中。为了便于创作,她曾一度吃住在工作室,终日与泥土、釉料、颜料相伴,用双手、用瓷土、用彩笔创造心中的艺术伊甸园。

在钻研创作期间,她经常到陶瓷馆和艺术前辈的工作室,观摩古今中外的陶瓷艺术作品,从传统青花、粉彩、古彩、新彩等瓷艺作品中吸收表现手法。她跟着作坊里的老艺人学习各类传统工艺,有时候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她会锲而不舍寻求解决之道。加之,良好的学院式教育,李磊颖的绘画理念与艺术成就是可以想象的。概括她的绘画经历与风格,我们提炼出两个关键词:真挚、投入。

谈及李磊颖的画风,当属她的婴戏系列作品最为知名。轻轻的几笔勾勒,就已经把孩童传神的那一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李磊颖在陶瓷绘画之初,画了短暂几年的仕女后,很快将婴戏作为自己创作题材的不二之选。

说起来,这里面有一个机缘。十997年,李磊颖身怀六甲,那时候她便提前回到了浙江老家待产。在老家呆着的那段时间,李磊颖也没闲着,她每天悠闲地画起了国画,一个个可爱的童子形象在她笔底出现了,所有的对新生命的期待和母性的关爱都倾注在了她的笔端,慢慢地积累了一百多张国画。后来回景德镇后,这批在老家画的婴戏题材的手稿也被带了回来,从此,带满满真情的李磊颖开启了她的瓷上婴戏题材的创作。

李磊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画居然一发不可收拾。她画了无数的儿童速写,至今她还随身携带一本速写本,顺手画下周边看到的孩子,已成为她日常生牙中钓一种习惯。  “捕捉孩子瞬间的那种感觉,是非常棒的一个过程。孩子是全身心公开的真人,简单、干净,我崇拜他们,要把孩子画好,就是要傲到一个真字,”李磊颖这样说并这样实践着,速写本已经积累起了厚厚的一叠,本子里记录着孩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传统的人物刻画讲究“传神写照全在阿睹之中”,也就是眼睛刻画的重要性,李磊颖却觉得眼神刻画固然重要,甚至是小孩的眉毛一挑,嘴角一歪,都能把小孩的精气神表达出来,然而婴戏瓷画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单是孩童形态神态的捕捉,她更注重自己的心境保有一份儿童般的初心。别看李磊颖的婴戏瓷画只寥寥几笔,但她笔底的孩子形象却可爱、纯美、情态天然。

古彩《放飞》

心境

当我们试图分析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时,通常习惯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对其作品的外在形式风格及内在观念的讨论上。就李磊颖的婴戏作品而言,形式与观念似乎都不应是在讨论其艺术创作时的首要议题。无论是由其作品视觉表征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抑或是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思,支撑这一切的根基正是艺术家在自身艺术创作中的心境。

从艺几十年来,李磊颖是以其独有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笃守着她最初选定的艺术目标。在当今的时代,绘画屈服于权势、绘画屈服于经济、绘画屈服于潮流,比比皆是。在她生活的时代和工作学习的周围,外边的一切好像对她并未有影口向,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不管是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形态的冲击,也不管是今日艺术市场化的诱惑,它们对于李磊颖似乎并不存在,她依旧画着自己的婴戏,依旧保持着自己那份平淡天真的真情世界。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多见。

单纯、质朴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李磊颖用她善良、单纯、朴实的心灵描绘着真、善、美。当她利用瓷土和手中的画笔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她的心没有任何压力,有的只是对艺术追求的纯粹和心中的那份爱。  “童年留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创作的东西有的可能更多的是对自己失去的儿时的一种追忆,一种怀念。”置身于她笔下的婴戏作品,一股纯真、热烈、亲切的激情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观者的心境变得欢快,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平时被掩盖、忽视的美好,看到人心的纯善与精神之美。她将孩童赋予了真、善、美的情怀,一种精神的内在的东西自然地流露出来。

画家多在于“养情”,画品即人品,李磊颖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她自己曾经说过,“画画要倾注自己的感情。”她的作品洋溢着乐观活泼的生动气息,这正是一位女艺术家自我个性的写照。她的婴戏作品远远地摆脱了一般的审美规范,以自己阳光的心态画出了阳光般的艺术境界。

李磊颖是一名母亲,也是一个画瓷者。作为母亲她喜欢这些孩子,她笔底的儿童世界充满天趣、真气;作为一个画瓷者她依然保有一颗像孩童般真挚的心灵,她创作时像孩童般全情地投入,因此她笔底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平淡天真的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