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坤作品 人性的高贵

赵坤的作品中通过雕塑性形体体积的塑造,以及对于自己主观情感的真实表达,使她的动物形象创作具有了更为广泛和深沉的人性象征力量,从而达到了一种充满了人性关怀的艺术高度。

赵坤的作品着力体现出一种雕塑形体本身的象征性和审美感,她是用陶瓷作为材料的雕塑家,她的作品超越了工艺化陶瓷雕塑的种种特质,与工艺化的陶瓷雕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她的作品虽然是以陶瓷为原料和手段,但是并不属于所谓“工艺美术”的范畴。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传统手工工艺的意思,而是想说明以赵坤的创作为代表的一个线索在广义上的“陶瓷艺术”界存在的价值。

下面我将从造型、表现以及象征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赵坤的雕塑作品的审美意义。

首先,赵坤的作品是追求体量上的“大”的视觉效果。这得益于她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的匣钵土。匣钵土是陶瓷行业的一种习惯性称呼,其实它是一种耐火度高、热稳定性好、高温荷重大、机械强度高的耐火黏土,一般是在生产陶瓷制品时,用以装存未烧的坯体,使其在加热过程中免受灰尘、烟气、不均匀加热和热冲击等影响,以保证陶瓷制品的成品率,其本身一般并不被用来作为陶瓷原料。因为其土质粗糙,很难在烧制成品中体现出那种工艺性的特质,所以在陶瓷类的工艺美术创作更是很少有人用来作为创作材料。但是,这种土质因为有良好的烧结性,在烧制过程中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比较适合制作大体量的作品。赵坤正是看中了匣钵土的这种特性,而将这种常人眼中一般只能用来制作廉价的匣钵或建筑材料的耐火黏土作为自己重要的雕塑创作原料。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她的作品体量上的变化,而是随着这种体量上的变化而来的造型手法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赵坤的作品很少能看到在这个行业中已经成为一种经典样式的工艺把玩性,恰恰相反,在她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超越了女性气质的稳健、雄厚的雕塑空间体量感。所以,我们在面对她的这一类作品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并不是那种巧饰釉色和精心设计的窑变,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作品造型本身与其他雕塑材料并无不同的空间、体量上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在赵坤的另一类创作中较多使用的是泥版成型的工艺,这种制作工艺与那种小心翼翼地装饰构成性的造型手法全然不一样。由于其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既定形式,而是在塑造的过程中随着形象的不断显现而充满了无穷的主观偶然性,所以,我是将赵坤的这一类作品视为表现性的雕塑创作。因为它在过程中不受预先设定的形象的限制,故而可以为主观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极大的表现性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作品中,泥的流动性,以及体积的凹凸变化带来光影的流变、肌理的丰富多变,这些都给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的投射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所以,在赵坤的作品中,她所追求的并不是一个按照某种传统或主流的“范式”所能得到的形体,相反,泥土在她的手中成为一种表现性的素材,而某种“有形”的对象或许只是一个造型的借口,我能感受到的是她在创作时内心情感的澎湃与抒发。此时,泥土在她的手中是与画家笔下的颜料色彩的意义是等同的。由此,我认为,把材料本身的主观表现性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是赵坤的创作有别于工艺装饰类样式的一个主要特征。

体量塑造上的雕塑感,以及造型手法上的表现性,决定了赵坤的艺术追求已经与陶瓷艺术行业中那种材料的工艺审美性、造型的趣味把玩性分道扬镳了。我一直认为,传统工艺从它的实用性和陈设性的功能经过“专业化”改造并上升到“高雅艺术”行列之后,它的装饰化的主流造型样式以及伪饰、空洞“美”感追求,是无法承担起艺术之于人生的意义的!而在赵坤的作品中,她主动抛却了这些无害但又实为无益的表面、肤浅的装饰美之后,出现在她作品中的那些动物形象已经塑造这些形象的造型手法,可能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形式美感”来概括了。而这些视觉形式的变化却给她的作品带来了一种深沉而沉郁的人性之美的力量。诚然,动物是赵坤的艺术创作所主要表现的对象,但是,这些形象却并没有像那些主流作品一样只是提供了一个徒具构饰美的外形;相反,在她的作品中,形式虽然是动物,但是更为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却是人性。比如,她长期观察和表现的上海动物园中一只年老的黑猩猩,固然,动物所独有的神态与形体特征通过赵坤的双手塑造出来之后是惟妙惟肖的,但是,在这个系列的作品并不仅仅只有这些,我们在这些能指的“本意”之外,还能感受到艺术家对于人生、命运的一种感悟和苍凉,也正是这些,使她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愉悦,而是更为深重的人性的力量。同样,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的那些茫然而不知道自己被宰割命运的鸡,以及那些生态各异的猴子,不也正是人生众生相的象征吗?我想,正是在赵坤的作品中通过雕塑性形体体积的塑造,以及对于自己主观情感的真实表达,使她的动物形象创作具有了更为广泛和深沉的人性象征力量,那么,也正是这些要素,使她的创作超越了那种主流工艺美术样式下的简单形式美感,从而达到了一种充满了人性关怀的艺术高度。由此,我们也认识到一个艺术规律,那些表面上的视觉审美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是艺术作品形象背后所流露出来的人性之美。

(作者简介:吴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国际》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