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陶艺家王小霞

水乡小景

江西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山、水、田组合成一幅幅小景。位于江西北部的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丰水季节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枯水一线,野草丰茂,芦苇丛丛,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湖畔的万物生灵。王小霞就是生于其畔的鄱湖儿女。

生长于江南水乡的王小霞,始终对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有着特殊的感情。乡土情结是她的心中块垒,江南水乡的渔船、村落、流水,时时在她心中萌动。在她的记忆中,鄱阳湖上的乌篷船就是她的另一个家,亲戚大都是捕鱼的渔民,她自小就上船“作业”,这种水乡情结一直深刻在她的脑海里。

艺术是树木,只能在土壤中汲取营养,而王小霞的土壤在“故土”。如今,她得已如愿将自己童年时所见到的江南水乡的质朴绘于瓷上,釉下五彩的古朴色调与艳丽的红、黄、蓝、绿等“色点”组合成王小霞画作鲜明的艺术构成。《水乡》系列形简意丰,画面充满诗意,用笔不讲究工细,而注重神态的表现和作者神态的抒发以及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素雅的褐瓦白墙之间,穿插着仿如“镶嵌”进画面的彩点,似是人间衣衫,又为淡静的小桥流水人家注入生气。在另一件《水乡》系列作品的画面中,密布的色点,是画面中花草树木的标记符号。

在画面的点滴中流露出她浓浓的乡情与对形式美的追求。王小霞之所以钟情于水乡的描绘,也不单单是那种对故土的热爱,更是对“小桥流水人家”所表现出的形式美感的独特观点。小桥是一条条大弧线,流水便是长长的细曲线,人家则是黑与白的块面。这些块面、弧线与曲线通过吴冠中的巧妙搭配组合,构成了一幅幅变化多样、美妙动人的图画。

《水乡》系列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力作。黑瓦白墙江南清韵作品采用黑、白、灰三种基本色主导,统领画面。以大块墨色写就黑瓦屋顶,以富于律动的淡墨线条画出窗棂、曲桥、山石与池塘,留下宁静的天空与白墙。寥寥数笔,江南清丽娟秀的情调便跃然纸上。所描绘的房屋、天空与湖面,横向的分割了整幅画面,形成静谧的氛围。

她用灵动的“点”“线”,用鲜明的“灰”“黑”,描绘着她的故乡。一丛疏林,一片白墙,一树浓荫,几只篷船……都透出她对故土的了解和热诚。她善于从描写江南水乡的古诗词中,悟出深情画意,勾出心境和美来。在她的画面上,具象有时退隐远去,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

灿如艳花

颜色釉的多变让许多陶艺家趋之若鹜,它在开窑时的“万变”生生造出千万种奇迹。王小霞对这种奇迹的诞生充满期待,所以她一直握着这些颜色釉的“花儿”前行。

《花》系列应该说是王小霞早期尝试并逐渐娴熟的题材,颜色釉生成效果的莫测给她那些柔美、艳丽的花儿增色不少。

2013年冬天异常寒冷,许多作者都怠惰于创作,尤其是釉下作品,与泥坯、上釉、补水打交道的女艺术家的辛苦自不必言。王小霞却在那个冬天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块《花》系列非卖品。这件作品整体基调为蓝色,花束艰难地生长于石块之上,蓝色的发色极好,里面还包裹着冬天的色彩,色釉的粗犷被她演绎成雅致,赖德全也曾赞叹“这种颜色配得很雅!”用圆圈代表花,它不是任何一种世间存在的花,它是作者心中的别样花朵,追求自然无拘的突破性创作,运用不一样的笔法绘制,柔弱与力量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尤其难得的是蓝色花束旁一团黄色光晕效果的生成,这是烧窑时的窑温、窑位以及色釉与底色结合之后产生的综合效果,有了这团光晕,整件作品的气氛不言自明,意外之处竟是点睛之笔。

严冬的收获让王小霞兴奋不已,此后便常以这件作品提醒自己,“不要走极端, 更坚强一点。”同时借花喻人——无论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困苦,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要像画中的花儿一样,坚忍不拔、鼓足向上的勇气。

后来王小霞也曾尝试制作同样效果的作品,但这种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性限制是她无法回避的,即便是配制相同的釉料、同样的施釉方式和烧成曲线,但出窑的效果都不尽相同,所以王小霞这块非卖品的《花》系列很难烧出第二块一模一样的。

在王小霞的展厅里,与这件作品相对而望的是另一件极具现代感的作品《五彩缤纷》,颜色艳丽,“颜色釉不难,出窑效果好才难。”王小霞正是运用这种耐人寻味的高温颜色釉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陶瓷作品。

作为一个爱花之人,她并没有把现实中的牡丹、百荷、梅花照搬进《花》系列,而是随心随意地创作出心中的花,没人知道它是什么花,或者说你认为它是什么花它就可以是什么花,这种花没有界线、没有不可破的规矩,它只跟从作者的感觉,或碎花、或抽象梅花,并且梅花没有用传统的粉红色,而是用蓝色,神奇的窑温让颜色之间产生相互整合渗透之后生成的变化是王小霞最为喜爱的艺术追求。

虽然釉下五彩与颜色釉在创作烧成中会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成品率较低,便执着于工艺的王小霞始终坚持着、不懈求新求变,把釉下装饰技法很好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行笔流畅、落笔生动随意,形成一系列独特形式,生活化、自然化、简洁化是主要形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