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军:的另一种表达 流淌的青花

《三峡情》
 

“双城记”系列主题拍卖由华艺拍卖、南昌天逸阁艺术机构、工城一品艺术基金联手打造,首个专场为“10朵青花双城绽放”。

华意拍卖公司邀请我做这场活动的策展人,力邀能夠代表当下景德镇最高水准,最具市场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十位艺术家来共同参与,展现当代青花的艺术魅力。彼时,胡昭军还未进入我的视野。而我们寻找这“十朵青花”的进度亦非常的缓慢,满目青花,但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10朵青花”概念的提出,旨在梳理当代青花艺术传承、创新的全过程,为专注青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论资排辈”,向收藏家、艺术基金做最直观的推荐。
胡昭军应该值得我推荐,当我第一次见到胡昭军的系列青花泼彩山水。

青花是陶瓷艺术最接近中国水墨的一种艺术形式,创造过艺术陶瓷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青花分水技艺在工艺上几近极致。要找到创新缝隙的几率很小。

这首先需要观念的创新。

这几年,大量的外来艺术家涌入景德镇,工艺与艺术之争,学院派与传统派之争,一直没有定论,好在景德镇是一个宽容、开放的城市,各路人马如同在河的两岸,隔岸相望但依然按着各自的路径向前。

胡昭军一度也曾陷入这样的纠结里,但他在不断实践探索之后,坚定了陶瓷这个载体只有通过某种特殊的工艺手段,才能展现材质本身的美。青花泼彩这个理念开始形成。而此之前,他对陶瓷材料的把控已烂熟于心。

这与他此前的人生经历有关。

从小酷爱美术的胡昭军,景德镇向他敞开了大门,起初他开始在老厂“讨生活”,日复一日的画坯。一头长发,一身泥浆,一幅艺术青年的范,这期间他也极不安分的去过佛山、潮州,在陶瓷工厂做过创意总监和设计师,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景德镇,他没办法离开坯房、窑场,离开这里的独有气息。

还是在老厂,他邂逅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郭文连教授。自此他一直按郭老师布置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并长期在郭老师的工作室学习创作。

2005年,胡昭军在新陶院门口开了家 “第六感” 陶吧,整天与陶院的师生厮混在一起,每天重复着从泥开始,拉坯、成型、烧造。感受与分享年轻人对陶瓷的热爱,以及思想技艺的碰撞,同时还把陶艺作品面向国际交流。以后的日子他在第六感,做一个职业艺术家的念头越来越清晰。

釉下泼彩青花成了他的切入点,他从窗明几净的陶吧回到了满地尘土的坯房。
                                       

下青花泼彩是一次工艺上的冒险和发现,胡昭军首先对林林总总的青花料进行了筛选和改良,对瓷板的成型方式也针对性的做了调整,不但要让青花在瓷坯上流动起来,还要解决起泡、料刺、断裂等许多问题。

经过无数次实验,四年的艰苦努力才见雏形,今天我们看到的釉下泼彩已是十个年头了。

面对一块空白的瓷板,胡昭军常常会苦思冥想一两个小时,直到无形的山水在胸中翻腾起云雾。思索自然山水是胡昭军泼下青花料时必须具有的状态。青花和水在瓷坯上流动,它流动的方向,角度、深浅、厚薄全靠胡昭军左右上下腾挪坯板,胡昭军常感慨自己是在干“体力活”。

当流动的青花瞬问停止流动,奇异的效果开始显现,画面看不到笔触,大面积色块和线条,自然形成的水墨和肌理成为画面主体,“实现了墨分五色的自然过渡”, (评论家陈也君语),而此时创作并未完成,需要根据画面进行二次创作,飞鸟、轻舟、亭子、古人,简单几笔,让自然山水有了时空概念。

我的艺术家朋友吴志辉在当下的青花创作领域独树一帜,其符号性的语言是青花葡萄,同样是通过无数次试验,吴志辉找到了喷枪喷制葡萄的工艺方法,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之声,吴志辉认为工艺只是一种手段,作品的最后呈现才是目的。

同样在青花领域进行大胆的探索,一个由繁至简,一个由简致繁,其实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吴志辉和胡昭军,都是从传统出发去寻找各自的表达。

大胆想像,细心收拾。青花泼彩如同国画中的大写意,落笔无悔,妙趣天成。

胡昭军的作品以山水题材为主,云雾山川、古亭高士、极具文人画的意趣。青花流淌形成的画面,有着许多人力无法低达的境界。

流淌的青花,是胡昭军的另一种表达,也是当代青花一个全新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