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静流,刘嘉鸿的花鸟和水乡

名不见经传的刘嘉鸿总是与谢懿祚、彭远清、何放水等大师的名字联在一起,他的青花斗彩花鸟也独树一帜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刘嘉鸿是谁?这位年届不惑才开始从艺的陶瓷艺人,开始了他怎样的征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高度评价其作品:“没骨花鸟与江南山水相交融的画法,新彩与粉彩在色彩上的相互结合,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在工艺上也是一项创新。这种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探索价值和启迪作用。”

深水静流,大器晚成,刘嘉鸿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大约在六年前,我釆访瓷坛秦斗王锡良,他曾饱含我深情的对我说,7、8岁的时候,就有了类似于现在美协的陶瓷工业研究社,在莲花塘集中了200多个陶瓷艺人,由王琦任社长。后来又成立了“月圆会”(珠山八友),叔父是其中之一,他当时就很有名气,有技术功底,为人也很好。那时,我经常到瓷业研究社去玩,看他们作画,受益非浅,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学画时的“第一口奶”吃得好。

可见学艺之初能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多么重要,“第一口奶”往往能影响一个艺人的一生。

刘嘉鸿生于斯长于斯,自考上技校学习直至留校工作,几十年都生活在安静的校园里,这期间,他还考上了有“瓷业黄埔”之称的陶瓷职工大学。师从傅尧笙等一批老陶瓷艺术大师,得到了很好的启蒙和基础的训炼。

而这期间,刘嘉鸿虽然一直从事繁重的行政工作,但对艺术陶瓷的热爱却一直没有放弃,画国画、写生,特别钟爱花鸟题村的创作。因为热爱花鸟,他还和艺术瓷厂的老艺人彭元清结成了忘年交。彭元清虽然没有什么大师头衔,但粉彩工艺的造诣极高,在业内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一个精心传授,一个认真苦学,刘嘉鸿很快熟烧的掌握了粉彩工艺。

2005年,己届不惑的刘嘉鸿专程赴天津拜中国画恽派(恽南田)花鸟画第十八代传人、著名国画家谢懿祚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没骨画法,成为谢懿祚先生唯一弟子。

刘嘉鸿的视野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他深知,要想画出好的瓷器,有时功夫在诗外。阅读、写生成了他目常的课程。为了苦练基本功,他还闭关一年,在老厂租了间工作室,一个人像苦行僧一样画了一年坯。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漫长的一年里,他心无旁骘,私毫没有名利观念,一年下来竞画了近千件作品。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2008年,刘嘉鸿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并有幸拜其门下学习。何叔水是当今陶瓷界花鸟瓷画顶级大师,他的画风严谨,传统瓷画功底深厚。在他的指点下,刘嘉鸿的花鸟瓷画渐入佳境。

厚积薄发,刘嘉鸿开始寻找属于自已的语言和符号。

景德镇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各种各样的诱惑主导了许多人的创作方向,刘嘉鸿始终把创作当作一种热爱,始终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如同他经常创作的荷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即恂丽又独立。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在工艺和艺术之间,他也一直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恽派没骨花鸟画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虽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但给人以冷淡幽隽、寂寞荒凉之感。而刘嘉鸿在瓷画创作时除了保留国画的韵味之外,充分发挥陶瓷的工艺之美,釆用粉彩工艺斗彩,二次、三次烧成,使画面变得温喛、花鸟争奇斗艳,极大的凸现了瓷的工艺之美,也丰富花鸟画的表现手段和能力。

除了花鸟,刘嘉鸿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把水乡的民居、小挢、流水和红的桃花,绿的柳枝,黄的油菜花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青花与粉彩结合在一起,花和自然交织在一起,其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堪称完美。是中国符号的精典演绎。

守望和尊重传统,保持独立与原创,刘嘉鸿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遵循着这一理念。他的花鸟画,他的水乡与花,已渐渐有了自己的气象。

深水静流。刘嘉鸿还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坚持与不懈,他的征程还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