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本真感性的雕塑世界

活在快节奏的当下,你很难不感到紧张和惶惑,用内心的直尺比划丈量世界,去反复确认“重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陈丽萍却恰恰相反。

一如她本人,她的作品有难得的感性和纯真,既不急于去确定或否认什么,又不刻意回避她作为女性的角色与敏感,她与她的作品犹如一阵清风,在雕塑的情感表达里自由穿梭,我们只需暂时忘记时间,跟随心灵,且听风吟......

听从心灵的召唤

“艺术创作总是饱含对往昔的回首,对于经验的筛选,对于生命的顿悟。”一位艺术家曾如是说。这句话,也恰是打开陈丽萍雕塑内在精神的一把钥匙。

1971年,陈丽萍出生于福建漳州市,然而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一岁时,她被送到乡下的奶奶家。在这里,她和当地的农村娃一样,放牛、砍柴、挑水、洗衣,广袤的乡土生活丰富了她,让她有了一份城里人没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里,质朴、善良的奶奶哺育她成长,也教育她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些在奶奶枕边讲过的基督教故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最初的善与爱。

18岁高考那年,有两个选择摆在她面前:一个是风景如画、拥有海滨宿舍,生活环境舒适的厦门大学;另一个是当时连像样的食堂、澡堂都没有,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陶院),陈丽萍做出了一个令现在的年轻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选择:陶院!“我只是单纯地听从了内心的声音。”陈丽萍回忆起当初的决定时笃定地说。放下世俗的纷扰,她要追求的只是内心的那份感性与纯粹,一切只与情感有关。

她相信,像著名雕塑家田世信那样,在西南角的贵州山涧一呆25年,寻找“野性与人文的统一”是一种纯粹;她相信,像艺术家刘世铭老先生一样,放弃北京优渥的生活,去河南寻找“中原大地的雄浑与粗砺”是一种纯粹。而她要追寻的纯粹,同样应该是在没有浮华声色的静土,在陶院纯粹的、注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精神表现的雕塑艺术中。

四年大学生涯磨练了陈丽萍,带她走进雕塑的艺术殿堂,获得“优秀毕业生”并留校任教。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都奔向沿海经济特区潮流中,她又选择留在经济落后的老区,又一次的选择注定让陈丽萍和陶院,和陶瓷结下一世的缘!这种选择只缘于内心的呼唤,在简单的生活中反思,在不断的学习中升华。留校任教四年后,陈丽萍选择继续学习,在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在热闹时事的今天,陈丽萍固守着那份简单的执着,去年又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不论是求学的过程,还是艺术中探索的脚步,她始终听从内心的召唤,难得地保持着自己的纯粹,享受着艺术表达与升华带来的愉悦。

寻找陶瓷的语境

注重感情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喜欢纯粹艺术的陈丽萍,最初并不欣赏陶瓷雕塑。当时对陈丽萍来讲,传统的陶瓷雕塑只是工艺品,在表现情感方面,陶瓷雕塑是有局限的。那时的她,喜欢的是米开朗基罗、罗丹、布德尔的作品,痴迷于他们作品中史诗般的记录和呈现;痴迷于他们作品中留下的泥味和双手触摸的痕迹;痴迷于他们作品中有如建筑、纪念碑似的精神。在他们的雕塑作品中,材质为他们预留下了更多的创作痕迹,而陶瓷正好相反,在烧制过程中,陶瓷创作中许多痕迹会被窑火无情地抹去,尤其是上釉以后,陶瓷的棱角被修饰了。艺术原本就是取和舍、夸张与真实的统一,但是这种塑造质感上的“模糊”,是当时的陈丽萍不能接受的,消蚀创作过程中的雕塑刀和双手留下的痕迹对于她来说无异于覆盖或淹没创作的情感!然而一次远离陶瓷的学习,让她重新认识了景德镇,重新认识了釉色与泥性。考取中央美院雕塑系后,满怀朝圣心情的陈丽萍向自己的导师、著名雕塑家隋建国先生表示,自己来中央美院,就是要学最好的写实功夫,然而隋建国先生说:“写实的基础是个无底洞,能超过米开朗基罗,超过罗丹吗?人终究是要走自己的路,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艺术最后是靠创作说话。”仿佛一句话惊醒梦中人,陈丽萍开始反思自己求学的初衷,回首景德镇陶瓷,犹如在灯火阑珊处!如果说情感是雕塑的灵魂的话,造型与材质则是灵魂的附着体。不管是石头也好、金属也罢,都有其材质本身的特性,陶瓷作为一种雕塑材料,并非不适合表现情感、灵魂,陶瓷丰富的釉色和质感具有其他材质雕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意识到这一点以后,陈丽萍从古代陶瓷的演变开始研究,发掘陶瓷所特有的优势。她发现,虽然釉色容易掩盖创作痕迹,但从另一方面说,釉色又很丰富,其变化远甚于其他材质,陶瓷烧制的偶然性又赋予了釉色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

陈丽萍在创作中捕捉微妙釉色之间的情感,她喜欢青瓷、善用青瓷,透过青瓷似玉的莹润,来表现女性所特有的温馨与唯美,轻柔与细腻。

女性·母性·雕塑

20多年前,当陈丽萍第一次选择雕塑时,她没有意识到在雕塑界从事雕塑的女性甚为稀少。她不知道,她推开了一扇向来多是男性选择的艺术大门。

雕塑强调造型能力,更兼需要耗费不少体力,向来不是女性长袖善舞的领域。然而,当一批女性进入艺术的场域之后,往往给其带来与男性完全不同的视角与创作方式。她倾听法国女雕塑家卡米尔用生命和情感塑造的雕像作品无声地诉说,她感受着女画家周思聪作品里蕴含的那种真挚、悲悯与崇高的气息。作为女性,她同样具有女性的敏感与细腻,还有一份可贵的纯粹心灵,努力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表现真情实感。在忙碌和繁杂的事务生活中,她甚至刻意去回避喧噪下的热闹,感动泪流于身边点滴纯善美的人和事,努力去守护心底的那份简单心境。陈丽萍作品里的叙述是发自内心的呼唤与自然的流露,当她成为一位母亲之后,自然生发出对孩子的无限眷恋与牵挂。对于观者而言,也就更能从她的“母与子”、“偶然与必然”、“海之子”、“舐犊情深”“呵护”等作品中,发觉超越性别之上的人格品质:慈爱、悲悯、宽容与牺牲。

陈丽萍有一个系列作品《吟》,表现的是一只小马,或是流连在一片干涸的水域前低吟,或是独立于一座山崖上的嘶鸣,这匹小马,正是她个人真实的写照,她是敏感的、真挚的,又是野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冷淡与热闹不能左右她,世俗的选择与看法不能影响她,唯有对美、对真、对爱的追求,会令她一骑绝尘,飞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