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暑期“小工”开始 熊金荣:人生就是这么精彩

人生总是在平淡中蕴含着、改变人生的关键节点,有人利用好了这些关键点,有人失之交臂,所以,我们不能感叹自己人生的平淡无奇,因为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相同的……

捡来的绘画缘分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兄弟姊妹多的熊金荣,在家里人的张罗下,得到了一份在“陶院”打小工的机会,他跟着一些泥工师傅负责“陶院”学生宿舍、教学大楼等建筑物的维护,诸如修墙补路的工作。年纪尚轻的熊金荣虽是打暑期小工,他勤快肯吃苦,泥工活学得也快,深受那帮老师傅的喜爱,他们也愿意带着他。

“陶院”的老图书馆有间房子需要维护,炎热的午后,熊金荣就跟着泥工师傅们过去了。那是一间很旧的房子,应该很久没有人使用过了,里面乱糟糟的。熊金荣就开始按照师傅们的指示开始打扫,逐一把房间里的废品搬出去,无意间,他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两本沾满灰尘的书,书名写着——《芥子园》。当时的熊金荣并不知道这两本书到底是做什么用的,翻了翻大致知道这书是关于绘画方面的,觉得挺有意思,本来是要当废品处理,熊金荣就收起了这两本书。

可能,那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他人生一次注定的收获,绘画即将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不要“国营”的小伙子

暑假很快就结束了,熊金荣的暑期小工生涯也告一段落了。他告别初中成为了景德镇技校的学生,念的是陶瓷设计专业。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正式地接触陶瓷,虽说学的是陶瓷设计,但,他大都学的都是一些关于陶瓷技工类的知识,这让年轻的熊金荣觉得有些乏味,甚至不太喜欢这样的专业。

三年的技校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熊金荣被定向分配到了“景兴瓷厂”,他的工作就是负责“倒坯”。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显得相当的枯躁机械,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几个动作。“这难道是要倒一辈子的坯吗?”这样的想法在那时不断地在熊金荣脑海中出现,他开始思考自己以后要过怎么样的人生。

恰好,一个机会出现了。有人问,熊金荣愿不愿意去“雕塑瓷厂”工作?熊金荣知道“雕塑瓷厂”的每项工作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如果去了一定能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对自己的提升有很大的裨益。

“雕塑”不是“国营”是“大集体”,养老保障上不如“景兴”过硬。在那个崇尚“国营”的时代,拥有“国营”的身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一身热血,希望人生不是碌碌无为的熊金荣却与世人的想法背道而驰。那天,他走进了“景兴”的劳动科的办公室,向劳动科长说明了情况,请求科长在他的调动的表格上签字盖章。那位和善的科长惊诧地说:“小伙子,你可是国营单位的编制呢,调到大集体,你会吃好大的亏呢?你考虑清楚了吗?”熊金荣说:“过去可以学点东西。”

就这样,一个“国营”的小伙子成了“大集体”的人……

第一件作品,卖了两百

1993年9月,熊金荣进入了“雕塑”的“古艺”,跟着精于图案装饰的方旺生师傅学习。

刚开始的日子里,师傅拿了一块很厚的“大坯饼”让熊金荣从最简单的青花线条开始,他便在“大坯饼”上开始练习,画满便用刀片把表面刮掉,然后又接着练,这样的练习持续了两个多月,原来一个厚厚的“大坯饼”变成了一块“薄饼”,师傅默认了他的线条画得已经不用再这样练习,他开始画更难的了。

熊金荣看到“雕塑”其他的师傅画的《清明上河图》好生羡慕,觉得他们画得很好,而且也给厂里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心里暗自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画出这么好的东西呢?”

他想起了几年前在“陶院”打小工时捡到的那两本书,于是把《芥子园》给找了出来。按照《芥子园》他开始了大量的绘画练习,从早到晚,他在厂里的工作室里一动不动,像是着了魔似的,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时间很快就到了1994年上半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大量的绘画实践之后,熊金荣想正式画一些作品了,他把想法告诉了领导,领导同意了。他领来了一些大号的“笔洗”陶坯,花了一个星期,他完成了第一件正式的作品。这件作品是青花的,绘着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熊金荣的第一件作品,尚显稚嫩,不过透着清新雅致的气息,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不久,厂里来了一位北京的客户,客户在陈列室里一眼就相中了熊金荣的这个“笔洗”,马上就出了两百元把它给买了下来。

这事给了熊金荣很大的鼓励,更有劲儿在绘画上闯出一番天地来。

陶瓷职大”到上海“画廊”

不久,厂里实行股份制改革,熊金荣所在的部门解散了。他便在方旺生老师开的工作室里干点活,赚点生活费。那时的陶瓷行业,不是太景气,东干点西打点工的熊金荣感觉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此时,另一个机会出现在熊金荣的面前……

家里人建议,何不去读“陶瓷职大”,可以进一步扎实绘画的基本功,系统全面地学习陶瓷绘画。于是,熊金荣去了“陶瓷职大”,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的陶瓷绘画的高手,大师,他的眼界再一次被打开了。他的老师是擅画人物的夏忠勇,由于熊金荣的勤奋好学,他得到了老师们的喜爱。

1998年5月,已到了大学的实习阶段了。熊金荣通过夏忠勇老师的介绍,得到一个去上海一家画廊工作一年的机会。

到了上海,那里的多元的艺术氛围,给了熊金荣一次绘画艺术发现与探索之旅。他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美术绘画书籍,资料,了解并学习了许多绘画技巧,从中得到了很好的绘画启发,为了能更好地把握这些新的知识,他在画廊工作时会利用新学到的绘画知识创作陶瓷作品。在画廊的工作,熊金荣都是现场作画,这给予了他极好的绘画技巧的锻炼。甚至,有客户在现场观看完熊金荣的绘画,就把订单给签好,指定要熊金荣画的。

1999年,“陶瓷职大”毕业,熊金荣结束了一年的上海实习生活,回到了景德镇

变形的仕女潜力大

从“陶瓷职大”毕业后,熊金荣辗转了一些地方,出去了又回来了。他开始创作有别于传统风格的陶瓷作品,他笔下的仕女走变形之路,通过“非主流”的形象打开了主流的市场。

二十一世纪处,景德镇许多陶瓷商贩纷纷带着景德镇陶瓷出国“跑会”,这也给了熊金荣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销路最好的,客户很欣赏他的变形仕女。

几年之后,熊金荣迎来了他的收获期……

2007年的秋天,听着同行们的推荐,熊金荣带着几件作品发扬重在参与的精神来到了第八届杭州艺博会。因为是初次参加,熊金荣没有多想,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开阔眼界而已。可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一次参加熊金荣就获得了一枚银奖,一起来的同行纷纷发出啧啧赞叹,“头一次来就得到银奖,我们都参加了好多次呢,才能有所斩获。”
 

熊金荣心想也许是幸运吧,不过为了证明自己的作品是实至名归,他从第八届杭州艺博会归来之后,就开始酝酿创作作品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杭州艺博会,《唐韵》就这样悄悄开始萌芽了。

熊金荣带着些许期盼再次参加了杭州艺博会,《唐韵》就挂在他展位显眼的位置,凡经过此处的参观者都会停下脚步,仔细端详一番瓷画中的几位变形的美女,她们是那么的气定神闲,是那么得让人具有想象的空间。

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临近午时熊金荣去吃午饭就拜托别人帮忙照看一下展位,哪知艺博会的几位评委正好来到他的展位参观,当他们看见《唐韵》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表示了欣赏,并问这瓷板的价格,照看展位的友人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就随口说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这几位评委听闻纷纷点头:“这么好的作品,值这个价。” 熊金荣吃完午饭回来,友人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你这次的作品可能要得大奖了,刚刚那几位评委都很看好呢。”

果真,展会快结束的时候,好消息传来了,《唐韵》获得了金奖,第一次或许是意外之奖,而这次的金奖是实打实地表彰,那样的喜悦如今回忆起来还是让熊金荣欣喜不已。

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熊金荣在绘画上不断地收获着他应得的荣誉,没有一步登天的天方夜谭,是靠,一步步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