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钦:艺术创新应“不择手段”

何炳钦,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创新当然要“不择手段”。1700多年来,中国瓷器的制作始终围绕着实用性,越做越灵巧,也越薄越玲珑剔透,当今的景德镇依然受中国传统影响,不同于外国突出的装饰理念。陶瓷艺术应该有多样性,有其精密性,也有雄浑粗犷不平滑的机理,还有多种化学材料结合产生的色彩。

清代以后,景德镇就是集天下之大成,全国各地的窑都能仿制出来,明代以后逐渐有更多的色彩装饰,明代有三彩、古彩,色彩越来越丰富,填补了人们向往已久的把国画搬到陶瓷上的梦想。清代的珐琅彩、粉彩,色彩相当丰富,装饰手段丰富多样,可以渐变,不像古彩是单色。景德镇一直延续着装饰工艺的发展。

目前我在陶瓷综合装饰方面的探索较多,除了实用之外,艺术陶瓷的陈设和装饰功能越来越突出。我致力于研究如何将景德镇陶瓷的材料和釉色跟形态结合在一起。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和日本的陶艺家把新的理念和创作方式带到中国。历史上,中国陶瓷始终围绕实用精巧做文章,但受限于传统观念,外国的陶瓷装饰理念则相对前卫。陶瓷艺术应该有多样性,光有灵巧的一面是不够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传统陶瓷做得如此精巧,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陶瓷材料“悟性”的表达。我吸收了先进理念的精华后开始多样性创造,在继承基础上脱开传统。

艺术的灵魂就是独创,没有独创就没有生命力。现代陶艺必须区别于昨天,具备当代艺术特征。如今景德镇的成就是历朝历代人一点一滴积累的,所以当代人应该保持创新求变的态度。

传统是基础,齐白石说过“学我者昌,似我者亡”。如果只是模仿,那注定被淘汰。学院派要考虑自己创新的点在哪,要跟自己老师的风格不一样。学院派教学理念不同,不存在门第之见,光知道有样学样,越像越好未必是传道授业的好方法。

创新的路很艰难,不是煮熟的饭,还要播种插秧辛勤耕耘才有可能收获。艺术家要善于动脑子,失败比人家多,“浪费”时间比人家多,慢慢积累,不可一蹴而就。

买东西是买工匠的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市场要做得好,大笔写意的东西一定要亲力亲为,不能敷衍了事。精巧的器件许多后生反而能复制,以假乱真赝品很多;反过头来,大笔挥毫直接画在瓷板上的青花釉里红得到了行家的青睐。真正的功力很难仿,工很细的太容易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