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书画同根又同源 千年窑火笑啼声中来

  “CHINA”,中国、陶瓷!说起中国陶瓷艺术,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江西景德镇。这是一个用皇帝年号命名的中国南方小镇,是一个千年窑火不熄的东方之城。这里的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被世界各国博物馆广为收藏;这里有我国唯一的陶瓷学院,有部级的陶瓷研究所;这里是我国瓷艺大师聚集的地方,一大批陶瓷艺术精品从这里诞生。

  近日,一场名为“景德镇陶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专题展”在深圳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的深圳珍宝馆拉开帷幕。王锡良、秦锡麟、王隆夫、周国帧、刘远长、熊钢如、唐自强、黄卖九、陆如等十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100余件作品集体亮相,将在深圳进行为期2个月的免费展出,其中包括86岁高龄的“陶瓷泰斗”王锡良联合潘凯声创作的瓷瓶孤品《双松映琴》。周国帧的《西班牙舞》、刘远长的雕塑《楚魂》、张育贤的《苏武牧羊》、徐庆庚的《渔字》等代表作品均在展出之列。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更难得的是,有1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次集体亲临作品展场,现场探讨交流中国陶瓷文化。在展场现场,年逾古稀的王隆夫、周国帧,以及刘远长、熊钢如两代美术大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陶瓷书画同根同源

  广州日报记者:我们知道中国陶瓷、中国书画早已是世界上最闻名的两项中国本土艺术,各位老师认为彩陶与书画究竟是何种关系,瓷艺与书画艺术的异同有哪些?

  王隆夫:书画与陶瓷应该说是同根同源的,像做陶瓷不仅要懂书画,还要懂工艺。景德镇陶瓷的工艺很复杂,种类也很多。像景德镇的青花就是青色的,而别的地方的青花因为配料不同,它的成色不是青,而是蓝。陶瓷,它是多种艺术门类的一种集合。另外,同根同源还可以从历史层面说清楚,文字还没产生的时候,就有陶。陶,它开始是象形的,而我们的文字开始也是象形的。像陶艺里有水纹、鱼纹,文字也是通过这样的纹样变化而来的。最早的字就是画、就是象形字,从这个层面来讲,书画与陶瓷两者是同根同源的。

  熊钢如:书画与陶瓷是同根同源,同时陶瓷有它单独的艺术语言,它有别于中国书法和绘画,陶瓷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是一个纯粹的艺术领域。

  陶瓷的表现力比油画、书画来得更强。因为它是一个工艺品,每一个工艺阶段都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拉胚、原料的配置,原材料的选择等。

  做陶瓷不是说你画得好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说炉温掌握得好就行了。火烧瓷器的时候,决定瓷器作品质量有三大因素,分别是温度、窑里的气压以及窑里的气份。所谓“气份”,就是烧窑过程中化学反应产生的氮气、氧气、氢气、乙炔等各种气份。在烧窑过程中,需要产生何种气份去参与化学反应,目前我们只能大概的掌握,还不能绝对精确的掌握。所以说,陶瓷艺术家是手艺家,但更应该是艺术家

  刘远长:也就是说,做陶瓷的多有深厚的书画功底,而名画家要做陶还不一定能做出好陶瓷。另外,陶瓷的保存时间是最长的,长达上万年,认为陶瓷仅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是误解。

  官窑民窑并驾齐驱

  广州日报记者:景德镇的制陶历史长达上千年,目前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状况如何?

  熊钢如:我国陶瓷应该说是始于汉,盛于明,鼎盛于清。宋代陶瓷景德镇已经相当成熟了,以青花为例,当时是以刻花、印花为主,色彩单一,但造型很讲究,造型与釉色的结合很完美;到了元朝,景德镇青花瓷器开始名扬海外;明朝,出现了大明釉上五彩,这使陶瓷的装饰性更加丰富,景德镇成为了全国制瓷中心;到了清三代(康、雍、乾),景德镇达到瓷艺鼎盛时期,这时宫廷重视制瓷,皇帝、宫廷画家等都亲自设计图纸拿到景德镇加工,在工艺技术上又新出现了粉彩等技法,艺术上形成了雍容华贵、非常繁琐的特点。可以说,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瓷艺的艺术风格分为两条线:宫廷瓷是严谨的美;民窑是潇洒、豪放、无拘无束的美。

  后来,毛主席要做建国瓷、建国十年瓷,徐悲鸿任组长设计建国瓷时有8字原则——“经济、美观、实用、大方”,这个做法到现在一直影响着景德镇日用陶瓷的设计,也与过去的宫廷瓷形成了区别。

  现在景德镇陶瓷既吸收了过去官窑的优秀部分,也开始将民窑发扬光大。现在,有人专门研究民窑,形成了现代民窑青花,这是专门的体系;也有的专门研究官窑,将官窑与现代的陶艺相结合,也形成了一种具有当代风貌,又有景德镇本土特色的一种现代工艺。现在景德镇是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