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环球时报》2007年2月28日第11版河北学者郭之纯的文章《中国的价值要靠老外发现?》,也颇有一番感触。文中明确指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客观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完全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深刻,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今的研究者去挖掘、探索和发现的空间;但往往国人自己的发现却很难得到认可,而只有当外国人率先承认、重视之后,我们国人才“如梦初醒”。所以在一个新的发现或一个新的研究成果诞生后,就常常会听到“弄到国外去”这样的说法,由此看来,这种认识已经到了十分普遍的程度。这是多么的可悲呀!难道我们国人都得了“软骨症”不成?竟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此缺乏信心?!
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古代文物的研究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研究者失去了自我的目标,使学术研究趋于时尚化、功利化和投机化,甚至泡沫化。”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只是一小撮儿忘了本变了质的害群之马的所作所为,恰好迎合了那句“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奇特传播效应。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学者、研究人员还是摆脱了浮躁,脚踏实地的工作着、追求着。可是最为关键的是当他们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或是有重大发现之后,是否能够及时得到社会、国人给予他们的支持、认可与弘扬?在这里,笔者结合一件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实例来进一步阐明这个问题。
2006年9月27日《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发表了以《一件“嫁妆瓶”上新发现的“青花料”》为题的文章,同年,首届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元青花研究》(被《EI》收录)中也收录了一篇标题为《普通的嫁妆瓶,绝妙的青花料——一个世界性的新发现》的文章,与此同时国内外二十几家新闻网站、收藏网站、古陶瓷网站也相继转载了这两篇文章。其实,这两篇文章表述的是同一个内容,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古陶瓷研究人员赵云杰先生耗费五、六年时间和精力的研究成果。文中运用了科学的测试手段和正确的理论依据、公式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分辨、解析、论证并认定了中国古陶瓷史上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一对儿用含砷、钴元素的天然金刚石作为青花呈色颜料的古代青花瓷瓶。这是一篇集对比、发现、探索、研究和结论俱全的具有客观性、严谨性、科学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此种青花钴料的发现与认证,是震惊世界的,不但填补了国内外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而且也为中国古代陶瓷史这部长篇巨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反映出我国的古陶瓷研究并不落后,恰恰在某些领域还远远超出国际水平,同时充分显示出我国的研究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宝藏的挖掘能力。
大家都知道,2005年7月12日在英国伦敦拍卖的那件中国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瓷罐吧,它以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古代青花瓷的世界最高纪录后而再一次留到了国外。那么,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它与赵先生发现的这对儿青花瓷瓶又是谁高谁低谁优谁劣呢?笔者毫不掩饰也毫不夸张的用“小巫见大巫”做为对此的评价语。众所周知,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高的经济价值,起主要作用的是它使用了一种比较珍贵和稀少的“进口青料”,而这种青花料的本质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然水晶、石英类的矿物,如果它缺乏了这个最基本的要素,那么不论是元代或是宋代哪怕是唐代的青花瓷,其价格也会一落千丈。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稀有最珍贵的天然矿物,是王者,是至尊,岂是水晶、石英类矿物可以与之相比的吗?就像一枚镶嵌水晶的戒指与一枚镶嵌钻石的戒指,又怎能同日而语呢?再有,根据“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标准衡量,类似“鬼谷大罐”的青花瓷有八件之多,而用金刚石作为青花呈色剂的目前全世界只此一对儿。
但据笔者的了解,赵先生的这个发现,在国内并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反响平平,实物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相反,欧洲一些国家的机构却十分关注,与赵先生频频接触、探讨。事情今后会如何发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宝文物的时侯,应当首先确保国内珍贵文物不再向外流失,而后才是“国宝回流工程”。因为有些珍宝一旦外流,就永无“回流”之日,令国人遗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