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柔软的山河 胡小军现代陶艺展上海开锣

  胡小军,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学研究生导师、著名陶艺家、画家、艺术评论学者。作品融会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洋溢当代东方神韵,陶艺和绘画作品被评论界称为“两面一体的艺术”。

  其作品被国家文化部、浙江省博物馆以及邵逸夫等社会名流收藏。

  4月14日下午,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上海美术馆嘉宾云集,“中国陶——王修功、胡小军现代陶艺展”正式开锣,一位是从陶五十年的七旬老艺术家,一位是年届四十的陶艺界新领军人物,他们一个擅长陶瓷釉彩,一个长于材料创新和陶艺绘画的结合,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从传统中创新,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身上都有着浓浓的杭州痕迹,胡小军常年居住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青山茶园之中,杭州深秀清远的溪山牢牢地粘住了他;而来自我国台湾现年77岁高龄的王修功先生则早在1940年就读杭州国立艺专水墨画科班,杭州灵性的山水是他创作的血脉源泉。

  中国是陶瓷的国度,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曾有过烧制陶瓷的经历,但是只有中国人在制陶的基础上发明了瓷器,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陶艺就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唐宋元明清的陶艺几乎已经到达了完美的境界,只是上世纪,中国陶艺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曾一度走入低谷。来自我国台湾的资深陶艺评论家、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宋龙飞则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胡小军这样正值壮年的陶艺新领军人物,他一边观赏着胡小军作品,一边很认真地对记者说,“看了他的作品,让我对国内现代陶艺未来之发展,怀抱着无穷的希望和憧憬,他的青釉,挥洒自如,将昔日众家梦寐以求的火焰奥秘,尽情地移植到他的作品上,他的青花釉里红,保持了一定的传统基因,但不失新貌,我给他的作品下了八个字的评语——雄奇瑰丽、光艳照人。”

  面对众多嘉宾和各界名流,胡小军一直很谦和地笑着,有人说他身上有一种士大夫式的慢条斯理的味道,仿佛来自古典时代。他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人文修养很好的学者。从小,他就浸淫在古书和文物之中,父亲鼓励他去抚摸、把玩那些古陶瓷碎片,学着感受人之于泥土的那份亲近和融洽。从去景德镇陶瓷学院念书,在千年的陶瓷大缸里浸染,到进浙江大学教书,这一路走来已有20个年头。其间十年在历史系文博专业任教,得以沉思和省思传统文化,追踪历史的影子;这几年在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陶艺,潜心创作,在作品中抒发文人式陶瓷艺术的梦想。

  在上海美术馆二楼展厅放着的一件名为《月夜晚归》的胡小军陶瓷作品吸引了不少观赏者,作品色泽非常厚重,运笔幽雅,神态和风采显得十分得体,透出几分文雅之气,如午夜幽兰,暗香浮动。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非常欣赏胡小军近年以“溪山”命名的系列作品:“溪山清远”、“溪山深秀”、“溪山春水”、“溪山花雨”、“溪山无尽”,“他不是一个简单游戏陶泥玩火者,他在思考,也迫使观者思考,思考泥、水、火和器之间,用器与无用之器之间,拉坯塑形与手绘装饰之间,审美习惯与审美诧异之间的表达方式。”

  在特定的思考下,一只抽象的瓷瓶可能成为了人类文化的缩影,它与中国文化的几千年传承相伴始终,它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深邃和真实,陶瓷可以说代表了我们的文明,我们认识陶瓷,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祖先,正像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振濂教授为这次陶艺展作的前言,“陶瓷艺术本身除了蕴涵着较深的历史文化外,还必定映射出当代人的情怀和审美倾向。”

  这次展览一直要持续到4月23日,在这些陶艺精品前面可以听到泥土的声音,可以看到陶艺家用手揉出的秀美河山,相信一切敏锐和有修养的观众都能领悟到透彻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