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望成为东南亚考古陶瓷片的资料库重镇

  本地过去20多年的考古工作累积了50万片陶瓷碎片,新加坡国立大学计划设立一个陶瓷片资料库(Sherd Library),以有系统的进行收藏、存档和纪录,促进本地和东南亚的考古研究工作。

  筹备三年 缺乏合适储藏地点

  国大东南亚研究院约翰密细(John N Miksic)副教授在昨天开始举行的三天“东南亚的中国外销瓷”研讨会时说,计划筹备了三年,目前最大的瓶颈是缺乏合适的储藏地点。这个地点必须能储存25万片本区域制造的陶瓷片,以及25万片是本地出土的中国外销瓷。

  密细副教授早在1976年就在印尼苏门答腊考古,他从1984年开始在本地展开考古挖掘,一共有12个地点,期间累积50万个属于14世纪的陶瓷片。

  类似密西根大学古德收藏库

  他说,它将类似美国密西根大学设立的古德收藏库(Guthe Collection)。古德收藏库收集考古学家卡尔古德在1920年代在菲律宾南部收集的7500片,介于14世纪到18世纪的东南亚陶瓷碎片,是研究东亚和东南亚陶瓷贸易的重要学术机构。

  密细副教授说,本区域只有曼谷曾经有过类似的机构,后来遭大雨淹没,因此研究这个课题的区域和本地学者都不惜飞到密西根去进行相关研究。

  “如果在亚洲有一个资料库,东南亚的学者可以通过它进行验证和相互对照的工作。换句话说,在新加坡发现的陶瓷片不单单是对本地学者有帮助,它也对研究东南亚陶瓷贸易的学者有帮助,他们能通过古代的商贸往来认识当时的社会。”

  古德收藏库发言人希诺波丽是受邀演讲者之一,她说:“我们的考古文物来自20多个岛屿的540多个挖掘地点,目前计划将它们数码化。我认为新加坡最适合设立一个类似的资料库,至今没有一个地方有那么庞大数目的发现,而且还是以近期更科学的方式挖掘。”

  密细副教授表示,虽然国大博物馆捐出一笔钱,但是却没有现成的空间,他们也曾经尝试和政府有关部门洽谈,目前挖掘的陶瓷片全部储藏在国大一个储藏库层层叠叠的箱子里。

  他说:“除了国大之外,我最希望有一天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能接纳这批东西,它能提供最理想的空间,但是他们表示目前也没有空间。国家文物局表示只能收取小部分的收藏而已。”

  他表示,本地值得进行考古的地点包括政府大厦前的草场,他们曾经挖掘一小部分,但是整片草地下应该埋葬不少的考古文物,之前不曾有人挖掘过。其他值得挖掘的地方还包括圣淘沙、乌敏岛、榜鹅和德光岛。 

  新加坡应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秦大树教授是研讨会的演讲嘉宾之一。他说:“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一个很重要的经济中心,现在也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学术中心。本地的考古队一方面在本地挖掘,也在印尼和柬埔寨等地不断的挖掘,新加坡对于东南亚贸易陶瓷的研究应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加坡又特别买了‘黑石号’沉船宝藏,你买了它如果不让学术研究让更多人了解,难道只是让它促进旅游业吗?通过更多相关的(考古)研究及活动,新加坡甚至可以发展为东南亚海事贸易的研究中心。”

  唐朝“黑石号”的整批5万多件文物在2005年分批完整落户狮城。它是由酒店业已故富商邱德拔的后人捐出巨款,协助圣淘沙休闲集团筹到足够资金购买。

  秦大树说,(中国)国内几乎还没有举办过中国外销陶瓷的研讨会,不过香港和巴黎都先后举办过,以往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外国发现的中国陶瓷,这次的研讨会邀请福建浙江沿海进行古代窑址挖掘的学者,这些是专门为外销而设的厂房,对于原产地和功能的研究可说是和前面的研究做了一个结合和交流,非常有价值。

  很多中国学者都是第一次到新加坡进行交流,他们包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沈岳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院的楼建龙。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栗建安教授将在今天讲“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