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工业陶瓷占到全国60% 无序竞争成绊脚石

  星火燃起

  张有忠是下埠潘塘人。他在生产队任队长的时候,亲手生产出了潘塘第一窑瓷球,见证了湘东工业陶瓷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潘塘村曾经是一个“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地方。后来,村集体办了一个瓷厂。随着村瓷厂越办越红火,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1994年,股份制被引进到村办的瓷厂中,成立了萍乡市化工填料有限公司,张有忠任公司的董事长。在张有忠的精心经营下,公司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化工填料企业,年产值最高峰突破8000万元。潘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500多户人家,存款在10万元以上的有40余户,100万元以上的有20余户,千万身家的也有好几户。潘塘被人称为“赣西第一村”。

  潘塘的工业陶瓷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区的陶瓷行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湘东的工业陶瓷迅猛发展。现已发展陶瓷企业174家,年产量40多万吨,产值达1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2.4万人。产品的种类也由过去的瓷环、瓷球发展到组合式规整瓷填料、催化剂和分子筛、微孔过滤陶等九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新产品奖,并有80多项专利获得国家批准。

  无序竞争

  湘东的工业陶瓷兴起之时,有人形容当地陶瓷企业发展的盛况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那个时候,市场还不成熟,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能分到一杯羹。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成熟,湘东陶瓷行业的弊端便日渐显现出来。大多数陶瓷企业只是粗加工,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瓷厂发展数十年,生产工艺和设备得不到更新改进,使用的倒焰窑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为营销管理的落后,生产企业过度依赖于销售人员,基本上形成了谁有销售业务谁就可以办厂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无序竞争,相互杀价便不可避免地成为陶瓷业健康发展的巨大绊脚石。有的企业刚签下订单,就被后面的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挤掉了。萍乡石化填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红说:“过去,中铝瓷球每吨的价格是2万元,现在只能卖到5000元,除去成本后,企业的利润相当低。”萍乡市华填化工填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枝新也是深有感触,他说:“在这个行业,友谊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形成这种混战的局面,并不是市场空间不大。目前国内的需求量达300万吨以上,且在逐年增加,国际市场需求量则比国内大数十倍。可以说,工业陶瓷的市场潜力是相当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是形成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陶瓷产品只要看一下就能模仿,即使是这个产品获得了专利,也逃脱不了被人仿制的命运。

  打造基地

  如何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呢?湘东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在下埠镇的长春、杞木一带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万亩的陶瓷产业基地。

  沿着320国道,车子驶上新修的公路,笔者来到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工地上汽车来往穿梭,施工人员正在忙着盖厂房。

  笔者采访了福建客商游银闪,他是冠能煤气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气站的一期投资是2500万元,日供气可达100万立方米。目前,公司的厂房已经建了起来。他说:“我相信湘东这里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陶瓷城,先来也就抢得了商机。”

  萍乡的民营企业家文兆庚一期投资6000万元,星达星陶瓷有限公司已经投产。他说,与其他企业不同,这个公司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辊道窑生产,与普通的梭式窑炉相比,节约能耗43%;与目前较先进的隧道窑烧成相比也能节约能耗15%,每年可节约燃气成本900多万元,节约标煤上万吨。公司投产后可日产氧化铝瓷球120吨,是国内同行业中最大的辊道窑生产线。

  据湘东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已经平整工业用地2000亩,水、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到位,引进陶瓷企业24家。他们的目标是把湘东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工业陶瓷生产基地,五年之内引进陶瓷企业150家,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专家连线

  现代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竞争

  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一般要经过4个阶段,即要素聚集、价值链聚集、社会网络聚集、创新体系聚集4个阶段。湘东的工业陶瓷集群正在由要素聚集阶段向价值链聚集阶段转变。在这一时期,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将更加精细。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陶瓷企业的环保门槛提高,所有的倒焰窑一律要关闭。

  工业陶瓷是湘东最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哪里有产业集群,哪里的全民创业就活跃。现代经济的竞争不是一个企业与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集群与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现在,江苏、山东、福建等省都开始上工业陶瓷项目,他们采用流水生产线,产值都在亿元以上,发展的形势相当逼人。湘东的陶瓷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大,但是利润却居最后。如果不抱成一团,就难以改变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并且会削弱整个湘东陶瓷产业集群在全国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