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今年申报中国名牌产品企业的省级公示日前结束,佛山共有32家企业的35个产品得以参与今年中国名牌产品的角逐,然而,有陶瓷企业却因一项8亿元销售门槛“望牌兴叹”。
销售额是中国名牌评选的最基本条件,如建筑陶瓷2005年销售额在8亿元以上,荧光灯销售额须在5亿元以上,月饼销售额须在2亿元以上等等。
由于中国名牌并非终身制,为了使其保持活力且名副其实,每类名牌3年会重新评选一次,而销售额这个“门槛”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2003年,陶瓷首次被纳入评选目录,当年行业实力雄厚的佛山共有7家企业获此殊荣。然而,在今年进行重新评选时,参评的门槛从当年的销售额5亿元提高到了8亿元,佛山某参评的知名陶企难以达到此项硬指标,只能拱手让出名牌称号。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发布的《广东省2006年申报中国名牌产品企业数据省级公示表》显示:按照广东省统计局、国税局、地税局、广州海关出具的证明,陶瓷类企业综合产品销量、销值、出口量、出口额、申报产品纳税额、企业纳税额、企业总资产规模等各项指标,具体排名入围企业或者接近入围企业共18家,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广东汇亚陶瓷有限公司,其次是佛山市南海欧雅陶瓷有限公司和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
市质监局质量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名牌的评选之初,参与企业少,门槛也比较低,如2001年佛山申报名牌的企业只有5家,然而如今已经超过300家。随着企业增多和消费者的重视,门槛逐渐提高是必然的。
将销售额作为企业参评的最基本条件是否科学,它是否会助长陶瓷企业的盲目“做大”风?部分企业对此提出质疑,尤其是一些走精品路线的企业负责人持此种意见。他们表示,名牌不仅是销售量的问题,而应该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品牌所经受的历史考验、文化底蕴和消费者的认可度。而现在对陶瓷等部分行业的标准定得过高,似乎更加倾向于产品销售。
对此,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销售额标准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它也代表了企业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市场覆盖率高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高。此外,这一门槛也不完全是持续上升。他说,事实上,对比近年来的销售额参评标准,可以发现有些上升,有些不变,有些甚至是在下降。
据记者了解,由于近年来参评企业不断增多,实力不断增强,国家质监总局每年都会综合各行业协会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再结合对于该产业发展状况,通过销售额来确定门槛,以尽可能真实地评出“中国名牌”。
例如在今年的评选中,陶瓷对于佛山来说十分重要,那么8亿元销售额的门槛是否过高?“一点都不高,我们甚至希望能提高到10亿元。”佛山某知名陶企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观察人士认为:实际上,按照目前公司的排名,能达到8亿元标准的佛山企业不在少数。虽然佛山本次有一家参评的知名企业可能痛失中国名牌称号,但是却又新增了10多家企业参与角逐,为此,预计佛山陶瓷行业这次拿回的中国名牌极有可能不减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