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津生是一个喜欢静的人,他也这样看待自己的性格:不喜喧嚣。
田津生喜欢静,做事低调,不愿太多解释和表白自己。采访之初,就知道田津生是耐火材料方面的传奇人物,因为在耐火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曾被评为唐山市先进专业技术工作者、唐山青年科技先锋和唐山市劳动模范,可很难在各种媒体上找到对他的报道。虽然,田津生可能认为,一颗钻石,无论在泥沙中,还是在展台上,都是钻石。但他的低调,让我倍感采访的艰难,鼓励我完成采访的,是职工们的热情,准确的说,是职工们对董事长的感情。
宁静以致远。田津生与这句话相互印证。田津生创业以来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不做加工的‘老大’,要做创新的‘老大’。”
国内耐火材料的前沿专家
一个人在幼年、青年时代受到的磨炼,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田津生在农村长大,从小造就了不怕吃苦的韧性。正是依靠这种韧性,田津生在科研工作中攻坚克难。田津生首先是个知本家。
田津生毕业于河北理工学院,同年分配到唐山马家沟耐火材料厂进行科研工作。他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河北省重点科研项目“硅线石质在型旋转管”的研究,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这个项目的研制成功使国内的旋转管从此告别了进口日本货。在同年,这个项目荣获1988年度河北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此后,他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直接结合镁铬砖”的理论研究和制砖工艺的研究,并填补了国内另一项空白。
1994年至今,田津生主要从事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莫来石—堇青石材料”的系统研究工作。莫来石—堇青石材料是性能优异的窑具材料,可不是简单的莫来石和堇青石的组合,其配方和制造工艺是严格保密的,只有英国、荷兰等西方几个国家掌握其制造技术。作为重点项目,当时的河北省经委把这种材料的研究工作交付马家沟耐火材料厂成立专题小组。历经两年攻关,由田津生任组长的专题小组从理论上获得重大突破,并研制出成熟的工艺。莫来石—堇青石材料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技术专利。
“光往自己兜里装钱的,干不了大事业”
田津生在1997年开始创办唐山市福田三金工贸有限公司(总公司)。公司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租赁经营马家沟耐火材料厂高档窑上分厂,二是创建唐山市三金耐火材料厂有限公司,生产技术耐火材料。
到2004年底,他的耐火材料年产值可达上亿水平。
正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2004年底,田津生突然投资“白玉”陶瓷。
提起“白玉”陶瓷这个品牌,大家并不陌生。它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可是在90年代,随着陶瓷行业的低迷走向了没落。1996年工厂停产,几百名职工下岗。在2004年8月,田津生带资入股,合资经营“白玉陶瓷”,现更名“龙英瓷业有限公司”。当时的田津生带资1000万元资金入股“龙英”,占当时股份的30%,国有股占70%。由于普通陶瓷市场的萎缩,“龙英”决定转产“骨质瓷”。今年1月份,田津生自行投资1600万元更新厂房,重建了三条目前在唐山最先进的陶瓷生产窑。这时他的股份占70%,国有股占30%有的人对他的决定匪夷所思:“你拥有上亿元资产,为什么会投资目前最低迷的陶瓷行业呢?”他说:“光往自己兜里装钱的,干不了大事业”。
他的投资救活了一个停产五年的陶瓷企业,解决了几百名下岗职工的吃饭问题。
让“白玉”陶瓷脱胎换“骨”
停产的“白玉”陶瓷厂的厂房破旧、机器设备基本都已毁损,职工对企业早已不抱任何希望。
进厂之初,田津生感受到的是不信任、甚至敌视。
面对困难,田津生看到的是希望。
田津生请来了骨质瓷专家和十几个人的顾问团,对陶瓷市场进行调研。经过考察和论证,他决定翻修厂房、更新设备,上马新的“骨质瓷”生产线。他们先后建起了三层高的联合生产车间,一层是高温窑,二层是低温窑,三层是成形车间,因为成形车间需要较高的温度,他们为了节约能源,用引风机把一层和二层的温度引到三层。这在陶瓷行业是很先进的工艺。
由于“白玉”陶瓷厂停产五年,几百名职工下岗走向社会,大部分人已对工厂失去信心,不愿意回厂工作。
田津生为了让大家尽快重返工作岗位,在唐山劳动日报上刊登了《希望全体职工返岗通知》。《通知》发出后,部分职工来到工厂参观厂房、参观新的生产线、听取企业未来规划后,决定重返工作岗位。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和技术人员不愿意返岗,田津生就一个人一个人打电话、做思想工作,希望大家都能回厂看看,再做决定。其中有一名高级技术人员在下岗的几年中,做了酒店老板,生意也很红火,更是不愿意回来。田津生亲自去做他的思想工作,最终,这位高级技术人员为田津生的执着所感染,回到企业,现在陶瓷分厂任副厂长。
真心换真心
“要想做事,先学做人”。这不是新鲜的理念,可要真正实践却并不简单。
田津生认为,对职工好和让职工干好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职工具有了源于内心的工作动力,企业才能走向兴旺发达。
龙英瓷业有限公司,田津生做了许多让陶瓷职工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过年发大米、白面、海鲜;八月十五发油、月饼;三八妇女节发毛巾、洗发液、香皂;夏季发茶叶、糖、清凉油等。这些逢年过节发东西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可是对于陶瓷工人来讲,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工人们带着这些发的东西高兴地说:“我们在这唐山陶瓷贫困一条街上终于扬眉吐气了!” 田津生还为职工提供午餐主食,一个月的成本大概是2万元。为职工配发了防尘、劳动保护方面的用具,还为每个车间准备了小药箱,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感动着每一位工人。
这两年,田津生帮助特困职工解决了不少难题。有一位叫刘秀云的下岗职工离了婚自己带着孩子,还得了严重的妇科疾病,她在“白玉”停产的几年里,拖欠了医院大笔的医药费,还得支付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找到了田津生帮她解决一下困难,田津生二话没说,帮她办了低保,还把她拖欠的医药费都补上了。还有一位叫刘丽红的女职工,她是“白玉”陶瓷的老工人,早在工厂停产期间,她的父母的去世了,历史上遗留的医药费和其他费用共12000多元,田津生知道后,当月就给了一半,下个月解决另一半。职工在生活上困难直接找到他,他身上有多少钱就掏出多少钱来给他们。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温暖着每一位职工的心。
1999年~2004年,“白玉”陶瓷工人工资是30元~500元不等,如今工人的工资平均水平在1000元左右,是唐山陶瓷同行业工人工资水平的最高标准。2006年年初,田津生又为工人们解决了大家盼望已久的医疗保险问题,其中包括下岗和内退的工人在内。工人们都激动不已:“这是我们厂的大事,忒好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工作,不然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田总。咱们厂真是越办越好,我们哪也不去,就在这干了。”
跟田津生提起职工对他的评价和看法,田津生的眼睛湿润了,他说,没想到,职工们还把这些事记在心上。
无论是他在科研岗位,还是他9年前开始创业,还是如今重整羽翼,支撑田津生前行的,是一份不屈的奋进精神。白手起家创办唐山福田三金工贸有限公司(总公司)初期时,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驮着两块耐火砖走遍唐山市的大街小巷推销产品,挣了钱之后,买了一辆摩托车继续推销他的窑具产品,再后来买了一辆二手小汽车,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就了今天拥有上亿元资产的成功企业家。
他认为“一个品牌的成功不是偶然,速生的也会速垮”。田津生在入股“白玉”陶瓷后,并没有以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老板身份出现在工人面前,而是把自己摆在了和工人同等的位置上扑下身子共同奋斗。在普通瓷转产为骨质瓷时他亲自带领大家亲临现场指挥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工人们一起进行技术培训。他从来没有过节假日,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饿了就吃馒头和咸菜,累了就睡办公室。经过2年的时间基础改造,目前的“龙英瓷业有限公司”已自行研制成功无铅釉,90%的陶瓷产品出口英国奥地利等国家。今年已与奥地利Joint Stock公司签订合资协议。田津生说:“我们的骨质瓷不要做加工的‘老大’,要做创新的‘老大’。不论是任何一样产品都不是加工出来的,不是数量上的竞争,而是精品,创新出来的。我们要用五年的时间成为国际品牌,走精品陶瓷之路。”
聪明+勤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己。这是田津生的人生公式。采访结束时,田津生留在我印象中的,最深刻的,是一种抽象了的影象。
田津生是一条河,静静流淌,生于这方天地,滋润这方天地。
他,静静地、努力地延伸着自己,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