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景德镇陶院工商学院新上任的陈雨前院长造访了陶院校友荟萃的佛山陶瓷产区,受到陶院校友精英们的热情接待。而陈雨前院长在佛山所到之处关于转变工商学院办学模式的创想,也受到校友们及一些业界精英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期待。
景德镇陶院的办学模式为什么需要创新?它现在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笔者非陶院校友,但经过几年入行隔岸观察,觉得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科研活动远离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最大产区佛山。很多人感叹,如果陶院办在佛山或广东其他地方那该是一种多么完美的组合?但是,在地理上的距离一时难以拉近的情况下,难道教学与科研的活动也不可以接近。显然,在当今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的社会,这种疑问是成立的。在新上任的陈雨前博士的“施政”构想中,工商学院从今年开始要把该院的产学研基地建在佛山。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今后将会到佛山产区作短期或长期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一些企业运营案例,充实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将开设一个长期的论坛,邀请行业一线的精英上论坛演讲。而从长远计,学院还将在产区开办各种培训,包括开设EMBA高级研修班。陈雨前博士是工商学院的创业元老之一,但中间在陶院图书馆做了多年的馆长,是国内陶瓷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虽然工商管理学并非本专业,但也许恰恰是这一点,使他能跳出目前的学院,来审视其不足,规划其未来。其次是,由于学院与产区之间交往互动的贫乏,导致陶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陶瓷企业的现状严重脱节:一方面陶瓷企业中下层人员的素质长期偏低且得不到改善,大多数工厂的车间主任都是初、高中毕业,另一方面,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找不到工作,有些在企业找到了工作也因为吃不了苦而闷闷不乐,中途退却。针对这种现象,有陶院校友精英建言,应该多对学院学生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这样将来学生可能就可以适应陶瓷厂艰苦的环境了。这虽是一句戏谑之言,都不无道理。
在中国几百上千所大学中,景德镇陶院是一个绝对“宝”,说陶院是“国宝级”的大学实在并不过分。孕育于景德镇这块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陶院在传统的艺术瓷、日用瓷的材料、研发、设计领域具有深厚的素养,但是,陶院的这种丰厚的学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却未能及时转化成对现代建筑卫生陶瓷艺术的充分支持(有大量毕业生的支持是另外一件事)。由于办学远离建筑卫生陶瓷中心产区,近20年来陶院建筑卫生陶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已经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步伐,以至于有人呼吁长期浸淫在一线的专家与企业界精英来重编大学教程,对陶院来说,这是何等尴尬之事!陈博士此番来佛山调研,痛下决心颠覆工商学院传统教学、模式的做法,想必就是不想让尴尬之事有朝一日真的变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