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申) 120多名江西景德镇瓷商,带着9大卡车展品在长春“流浪”了6天后,经本报牵线,在长春市信访局的撮合、社会各界的关注下,4天中瓷商们进行了三次“相亲”,最后终于找到新家。昨日,瓷商们开始忙着布展,长春市政府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新文化报》,帮政府解忧。
第一次“相亲” 路途太远没相中
15日,几十名瓷商来到长春市信访局,希望政府出面帮助解决此事。此次瓷商每户共交纳场地租金1213元,在江西交了1000元,在长春交了213元,这213元已经在警方的监督下退还给这些瓷商。警方认为此案不属诈骗,属于商业欺诈,瓷商们可到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他们也可以回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
此时,梅河口市一家商城的王先生打来电话:“我们这环境好,还是室内展览,我们正和梅河口市政府各部门取得联系,尽量减免一些税,他们如果愿意可以先派两个人过来看看。”
得到这个好消息后,长春市信访局县区处副处长赵万刚立即与瓷商们进行沟通,但由于路费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
第二次“相亲” 场租太贵没谈拢
16日,瓷商们再次来到长春市信访局,副处长赵万刚立即召集建委、执法局、公安、物业等相关部门人员一起解决此事。在此期间瓷商们情绪激动,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冲突。
当日长春某艺术品交易会组委会负责人杨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希望这些展商能去他们的交易会来参展。遗憾的是,虽然记者和长春市信访局的工作人员尽力争取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瓷商们仍然觉得场地费用太高,第二次“相亲”失败了。
第三次“相亲” 多方撮合终成功
17日,瓷商们来到省信访局。这时,本报热线又收到线索,长春市某展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可以提供场地。记者立即与赵副处长取得联系,安排第三次“相亲”。100多位瓷商几乎有100多种意见,不标准的普通话更是给沟通带来很大困难,经过多回合磋商,双方达成协议,签订了场地租赁合同。
长春市信访局赵副处长表示,政府对此事十分关注,考虑到瓷商们的实际情况,建委、城管、展会等方面的手续可以不办了,在一个月内,允许他们在长春合法经营,并对本报这些天帮助政府解决实际问题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