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这个有收藏喜好的记者偶发闲情,抽空跑到深圳会展中心,想在国际礼品展上寻找喜欢的东西。眼前数不清的礼品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那些五色缤纷、耀眼鲜亮的磁盘瓷碗,强烈地吸引住我。难道瓷器也可以制作得如此精美,如诗如画?
这时,一位看似天命之年、带着潮州口音的人,为我讲解说,这种陶瓷是欧洲人喜欢的风格,由深圳斯达高瓷艺公司制作,获得过瓷器领域的的“奥斯卡奖”。他就是詹培明。接下来,记者带着浓厚的兴趣追寻他的经历,挖到了他发财的诀窍。
先吃苦后赚钱:
推销锂电池和录音带,赢得第一桶金
詹培明是潮州人,父亲在香港打拼创下了一份经营瓷器的家业。
1979年,詹培明带着幻想从潮州辗转到了香港。当时,他顺应国内的改革开放,有了一个主意,花钱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小广告:推销锂电池和录音带。广告刚见报,果然就有人来询问了。于是他找了一家香港专门生产录音带的公司,要求做内地的代理商。这对急于开拓国内市场的生产商来说,一拍即合。
随着法律手续的完备、销售链条的畅顺,詹培明凭着以前掌握的无线电知识,不分白天黑夜地四处奔波,终于赚钱了。记得那年最多的一天收入达到1万元,一年下来赚了100多万元。第一桶金到手了,“我自己数下来,也很吃惊。”
先亏损后盈利:
瞄准瓷器制高点,赴德取经,回深办厂
手里有了一点钱,如何再生财?詹培明把眼光放在自己熟悉的瓷器上。他看到报纸上有一条资讯,说德国是国外瓷器最发达的地方,于是他给德国的有关公司写信,竟然很快得到了答复。于是他有幸去德国各地考察瓷器的生产与营销情况。这开阔了他的视野,原来外国人并不喜欢我们传统的瓷器,而是喜欢色彩鲜艳、构图精美的现代瓷器。如果能够顺应这一需求,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回国后,詹培明经过反复论证,深圳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于是他在1990年决定在横岗投资办厂,成立了斯达高公司。
“搞瓷器,谁都知道景德镇、唐山,可要在深圳搞就得把眼光放长远,只要路数对头,就不怕先亏损。”于是他一边继续自己的贸易生意,一边用赚来的钱购买生产设备,培训员工,购置厂房和办公楼,企业连续亏损了60个月。可是在这60个月,他培训出了一支200多人的高水准的生产和管理队伍,这些人今天仍然是这个2000多人的企业的骨干。
这期间,当他看到唐山几家瓷厂由于缺资金和技术力量,工艺粗糙,马上拍板投资520万元,建立新窑炉,很快让这些瓷厂起死回生。这520万元,詹培明不签订合同,不要红利,只要把最好的白瓷卖给他就行。
目前,斯达高公司正全力以赴加入奥运冲击波,位于横岗的生产厂房由7500平方米扩大到2.5万平方米,全力生产环保型新瓷艺。
先吃亏后赚钱:
企业生存靠创新,更要舍得为人才花钱
“凡是对公司有贡献的,我都会慷慨地给予奖励。”为了让管理人才在斯达高死心塌地地工作,詹培明给厂长苏树浩、副厂长陈辉以及技术能人陈海燕等购置房产,房产证分别写下这些人的名字。他甚至为一批在斯达高做出突出贡献的骨干购买了小汽车。
2004年9月,在唐山参加陶瓷博览会时,詹培明偶然结识了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张荣达。詹培明深知张荣达这个人才的宝贵,把自己的办公室让了出来,请张荣达加盟斯达高,安心创作,有灵感时为企业新产品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