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什么还要组织大家一起提价?

  在一个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行业,价格战永远是企业战胜对手、清理门户最有力的武器,当然也是行业以市场方式实现整合的必由之路。10多年前,家电行业就是从长虹发动价格战开始进入大洗牌,最终进入由几家大企业主宰天下的垄断竞争阶段。

  今年陶瓷行业的市场环境继续偏紧,于是关于提价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年初开始又经常被人提起。甚至在3月底国家级行业协会也召开座谈会,请企业经营者们商议提价的可能性。而结果当然永远还是两派:有人明确反对,有人赞成。前者自然是哪些做品牌的企业或实行差异化经营的企业而后者多是不做品牌的企业或本产品定位偏低的企业。个中原因不言而喻。

  在一个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进入门槛偏低,耗能偏高,与环境不能友好相处的行业,我们为什么还要团结大家一起来提价?提价当然就是为了能赚钱,能赚钱就能生存下来,过上好日子。而最关键的问题是,从国家利益、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所有的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都过上好日子吗?恰恰相反,从国家利益、社会责任,换言之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我们希望这个行业的经营资源越来越集中,集中到那些有本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势企业身上。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对那些消耗社会资源大,贡献却小的企业,政府一声令下就可以关、停、并、转。但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市场调控,还要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就业问题、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因此,要实现整合,更需要用市场手段或政策的手段,而且还必须有耐心。

  这样说,并非指笔者压根儿就不希望看到任何企业将产品提价。能够在当前环境下提价的企业是行业中“真的勇士”,能够激流勇进,说明其经营有方,实力显赫。笔者想说明的是,在当前情况下,提价也是企业自己的事,是企业自主的市场行为,与我们第三方力量的组织或说服无关。正如年初佛山几家主要瓷片生产商的提价,也是一种自发行为,最多是一种私下的默契——等到做砖的企业也进入少数几家垄断竞争的阶段,就可能也出现类似默契,但这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