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杨金妹丈夫刘来生在外环线某工地上捡到两块瓷片,回家用水冲洗后,一块是用隶书写的“寿”字,另一块上面则写着一个“福”字。经人指点,这块“寿”字是清代青花瓷。他花了很长时间将“寿”字瓷片打磨成鹅蛋状,并打洞做成“寿”字挂件送给杨金妹。哪知就因为这一块瓷片将两位年已六十的夫妻牵进古瓷片收藏道路。9年多时间共收集古瓷片两吨半,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会员们赠给杨金妹一个“瓷痴”的雅号。
说杨金妹是“瓷痴”一点不假:2003年宝山临江公园开工,听到这个消息,杨金妹马上赶到工地,风里来、雨里去捡了整整二个月。一次工地已挖深到8米,当挖土机将一斗泥土挖起时,杨金妹发现有一块碗底。趁挖土机高高提起的瞬间,她飞步过去把这片碗底捡起来,甚至避让不及被擦伤了手脚。然而就是这片瓷片,杨金妹回去清洗后惊奇的发现竟是一片非常珍贵的清早期仿明朝的青花暗刻“春宫图”(大明成化年制底款),刻工精细、釉色滋润,实属孤品,令人叹为观止。为此杨金妹特地做了一只小木箱,将瓷片放于箱内,并配上高倍放大镜,每逢展览都拿出去供参观者观赏。此残片出土引起广大古瓷爱好者的兴趣,引起上海博物馆重视。
杨金妹收藏的古瓷片自晋朝到清朝,有钧窑、吉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窑口的瓷片,图案有人物、山水、花卉、瓜果、飞禽走兽等。她将部分瓷片分门别类的做成40多块展牌,其中有一块“寿”字展牌是用66块不同的寿字青化瓷片组成,字体有古代蒙古文、汉字等。
2005年杨金妹自费2万多元在上海近十个地方办免费瓷片展览,在广大古陶瓷爱好者中引起轰动。古瓷片是瓷器鉴定中不可或缺的标本,通过展览杨金妹希望提高古陶瓷爱好者对古陶瓷鉴赏的动力,使大家少上当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