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天津开发区嘉泰陶瓷公司创业史

  如果要提开发区的创业史,开发区嘉泰陶瓷公司一定无法回避,因为这是开发区签约的第一家企业,也是当时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林如光,作为嘉泰陶瓷公司的外方控股人,签署了开发区历史上第一份外商投资企业合同。许多人都说,当年嘉泰陶瓷是一碗粥喝出来的。

  那是在1984年,曾任外经贸委副主任的葛子平在香港招商时碰到了印尼嘉丰集团董事长林如光,“文革”之前,葛子平是天津派驻香港华润公司纺织品部的副经理。1969年之前,林如光曾通过华润公司在天津和唐山经营过产品。葛子平立刻把林如光介绍给了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林如光原籍广东,习惯喝早茶,便约定次日与李瑞环一起喝早茶。

  林如光是一个讲效率的人,喝粥速度之快在印度尼西亚商界都小有名气,没想到,李瑞环喝得更快。林如光惊讶之余顿起赞叹之心,认为市领导能有这样的效率,可以在天津投资生产瓷砖。

  在那个年代,要迅速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很难。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几年的历史,开发区又是当年才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各地投资者都不愿大张旗鼓在中国投资,所以,林如光能做出这个决定,其魄力可见一斑。

  嘉泰陶瓷公司这一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美元,是当时开发区接触到的最大项目,绝不能放过。为了吸引这个项目,所有事情均可打破常规。当年12月26日,天津立达集团、开发区工业投资公司、蓟县经委同香港实华有限公司就合资兴办嘉泰陶瓷工业有限公司举行合同签字仪式,后者是印尼嘉丰集团的子公司。这是开发区与外商签订的第一个合资企业合同。在此之后,各方才开始进入可行性分析的程序。而为了使这第一个项目顺利进行,开发区管委会更是破天荒地为嘉泰陶瓷进行担保,申请汇丰银行800万美元贷款。

  事实上,当时,中国还没有与印度尼西亚恢复友好外交关系。为了顺利在中国投资,林如光改名为林道友,并借助香港的企业来进行。直到1993年,林如光才恢复使用他的真名。

  然而,嘉泰陶瓷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86正式投产开始,该公司就换了两位总经理,始终未见起色。最后,双方经过协商,派中方代表郭永刚出任总经理。

  一年以后,嘉泰陶瓷终于重现生机,开始盈利,从1991年之后连续五六年,该公司每年都可获得1600余万元的利润。今天看来,这个数字似乎不是那么诱人,但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嘉泰陶瓷就此成为开发区产值最大、利润最大、缴税最多的企业。而正因为有了嘉泰陶瓷这批早期企业的支持,开发区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为开发区日后的发展铺好了道路。多年以后,诸如摩托罗拉电子(中国)有限公司这样的巨型企业才会入驻开发区,掀开了开发区发展的新篇章。

  开发区也就此与林如光结成友好联盟,到印度尼西亚公干时也享受到了贵宾级的待遇。而从1993年之后,林如光更是每年都要来中国七八次,考察新的投资事项,并计划由嘉泰陶瓷统一管理。山东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都留下了林如光的足迹。

  对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林如光理解得非常深刻。他认为,如果按小平同志讲的,中国封闭了这么多年,一旦改革开放,就标志着机会来了。有了机会,就要迅速抓住。

  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林如光的嘉丰集团才又在山东省和广东省进行投资。其中广东的两个硫璃瓦厂投资近300万美元,而在天津蓟县的一个硫璃瓦厂投资275万美元。一时之间,项目遍地开花。

  据嘉泰陶瓷现任总经理郭永刚介绍,林如光不仅坚决拥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凭借满腔热忱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曾在自己的老家广东陆丰市投资兴建了一所中学,现在已是当地的重点中学。

  林如光的成就也并不是轻易取得的。他经常与老开发区人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13岁,父亲打鱼为生,留下的惟一财产也不过是一张鱼网。林如光对着鱼网思考了三天,找到妈妈,决定把鱼网卖掉。妈妈很不理解,因为那是家里惟一的生产工具,全家都要指望它。但是,林如光认为,如果不卖掉这张鱼网,就永远摆脱不了目前穷苦的境况,要想有新的前途,就要破釜沉舟。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林如光当时的选择是正确且有远见的。

  如今的嘉泰陶瓷已经过了它最风光的时期。由于扩张太快,这家公司几乎已被其沉重的对外投资压垮了。在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该公司没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更新生产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渐渐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便开始一蹶不振。据介绍,2003年,该公司各方资金分配问题已彻底解决,林如光已撤资。嘉泰陶瓷的厂房将被建设成为开发区的物流基地。但是,没有人会否认嘉泰陶瓷对于开发区的重要意义,没有人会否认林如光对于开发区的重要意义。没有这些“铺路石”,开发区不可能有这二十年如此辉煌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