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钧”瓷器断代有争议
中国一向有“瓷国”的美誉,在中国文物界,“官钧”瓷器一直被认定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代表性产品。但在这五大名窑中,学术界对钧窑产生的具体年代却一直争论不休。据了解,在宋人的文献记载中,难以找到钧窑二字,而“柴、钧、汝、官、哥、定”六大名窑是在明代的文献当中才并列出现的,“宋代五大名窑”的称谓则是民国时期才成为定论。鉴于文献记载、器型特征、釉色等原因,许多国内外的瓷器专家对“官钧”产于宋代存疑,但由于缺乏关键性的支持证据,这一观点并未引起考古界的足够重视。
据介绍,上海博物馆对“官钧”瓷器标本进行检测时,确定其产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即元代中期到明代中期,但关于“官钧”瓷器到底产生于哪个具体年代一直悬而未决。去年召开的“2005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就官钧瓷器究竟是属于北宋还是元末明初依然争论不休。
这批“官钧”瓷片极具价值
目前,考古所对这批“官钧”瓷器标本的修复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记者在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标本修复室见到,3名专程从外地请来的瓷器修复工匠正在紧张地工作,一些修复好的“官钧”瓷器整齐地摆在旁边的架子上。修复工作并非人们想的那么容易,任志录说:“修复一件普通的碗最少需要3天,大件的器皿则一周都不一定能修复完。”但这批“官钧”瓷片却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作为同一批瓷片,能从中修复出陈设和日用两大类的“官钧”瓷器,这是相当难得的。更为难得的是已经修复的“官钧”瓷器中,还出现了研究“官钧”断代的典型器形“方流鸡心壶”,同时,这批“官钧”瓷片的釉色,还出现了金代前所没见过的孔雀蓝、元代以后才有的茄皮紫,以及具有明代特征的白底黑花图案,这些都为考古所专家提出的“官钧”实为明代产品提供了重要依据。
将开有关学术讨论会
目前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这批瓷片展开分类、绘图、照相及修复工作,预计在下半年完成研究报告初稿,并召开“中国深圳‘官钧’瓷器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期在国际陶瓷考古界达成共识。
任志录告诉记者,考古所能收藏到的这批珍贵的“官钧”瓷片,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专项基金的大力资助,政府的投入也反映出深圳市对学术领域的高度关注。如果研究顺利实施,将使多年来困惑学界的“官钧”断代之谜得以破解,而且将使得中国古代陶瓷史、艺术史相关内容得到修正。
□相关链接
黄金有价“钧”无价
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