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陶瓷企业的环保科技账

  在已经确定搬迁的情况下,新美陶瓷有限责任(开县)公司仍然为治理环境污染投资350万元,以杜绝企业对库区水域和周边居民生活造成的污染——
  企业就要搬迁了,还有必要下大力气、投巨资进行环保治理吗?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佛山新美陶瓷有限责任(开县)公司在面临搬迁时,依然用高新技术,不断改善工艺技能和  成立于1998年的新美(开县)公司,是首批“东突西进”、通过竞标后租赁了濒临倒闭的原国营川东陶瓷厂,而专门成立的一家陶瓷生产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公司随后又在2000年与开县电力公司、天然气公司合资建设两条生产线。租赁7年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2亿元,销售收入4.1亿元,上交税金1776万元,成为重庆建材行业重点企业、重庆名牌、开县支柱企业。
  但同时,污染也由此开始了。由于陶瓷厂和另外一家火电厂的双重污染,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污染问题成为开县人大和政协每次会议都必涉的议案和提案,也成为开县社会发展一个沉重的话题。
  开县人大代表、开县中吉社区居委会余书记告诉记者,2002年企业所在的这块地被重庆市政府规划为开县新城,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必须搬迁到新的工业园区。
  此时,一个问题摆在了企业领导的面前:企业就要搬迁了,还要进行治污工作吗?治污从源头入手
  一边是居民的呼声、群众的健康,一边是企业即将搬迁,投入资金治污很可能会“打了水漂”。但新美公司很快做出了回答:“即使今天搬迁,也要在搬迁前治理环境污染。”
  公司董事长周启发告诉记者,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企业在2007年底必须搬迁完,但治污工作却一刻不能停止。
  周启发说,由于新城市建设的重新调整,从1999年开始周边相继建满了居民楼。公司新增生产线后,与另外一家电厂一起成为影响健康的两道重污染源。为尽可能减轻污染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影响,新美公司每年都要花费近百万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污染治理。
  据了解,公司成立了治理环境污染领导小组,每周进行一次环保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还通过黑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在员工中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法律。
  公司健全了环保机构,专人负责全公司的环保治理工作,设立治理环境领导小组,董事长周启发任组长,总经理舒道福任副组长,办公室、保卫科及各车间负责人任成员。环保领导小组每周对全公司进行一次环保设备、设施、环境卫生、安全综合性大检查。
  公司领导深入到各车间、生产现场巡查环保工作的治理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有一次,董事长周启发在巡查时发现蓄水池的电动噪音较大,晚间会影响厂区以北居民的休息,立即责成办公室三日内用砖砌墙挡音封闭,使噪音最大限度得到降低。治污获得“双赢”
  在加强环保管理的同时,公司也加大了资金和科技投入,改善环保设备、设施。
  公司对所有的环保设备、设施多次进行全面的维修、更换和改进。特别是从2004年8月以来,开县环保局现场指导新美公司对车间进行密封,投资40多万元将车间的门换成卷闸门,窗户全部用砖砌好,坏玻璃窗都重新装上玻璃,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粉尘和噪声污染问题。
  在公司每个蓄水池和污水处理池边,都有一座砖砌的小房子,这里面是抽水泵,用砖密封起来后噪声降低了10~20个分贝,有效降低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周启发介绍,制粉车间产生的粉尘量最大,新美公司对制粉车间的除尘设备全部进行保养、维修、改造,在每座干燥塔上方增设一台管道泵,喷成水雾降低粉尘向外排放。
  同时,他们在原材料堆场道路上安装多处水沫喷头,喷湿道路上干燥的土料,降低粉尘飞扬。
  据了解,在已经确定搬迁的情况下,近年来新美公司仍然为治理环境污染投资达350万元。
  新美公司还改革生产法,全面采用了湿法生产,更新了原料制粉车间的6套旋风除尘器和湿法除尘器,使除尘器的功率达到设计能力的98%以上,并保证除尘器24小时不间断运行,减少了粉尘对空气的污染。各车间增设了磨边砂、釉线、泥浆沉降池,沉淀下的淤泥在原料车间得到循环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水也由专人收集,经过循环处理后抽回生产车间重新利用。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也减少了生产对河流的污染。
  公司董事长周启发表示,企业在决定治污时,其实心里早有一笔账。在他看来,加大环保治理最终会让企业取得双赢的局面:不仅美化了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实际上,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企业不仅排污达标,今年还被评为重庆市建材行业重点企业,公司多个产品远销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和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公司的“雷克”、“小康”、“元甲”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名牌产品”。“这300多万元花得值!”周启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