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藏家认定天价元瓷罐绝非仿品

  上周介绍了藏家王先生收藏的一件有“古相•博陵第”款的珐华彩瓷罐。由于有藏家认为,这件瓷器如果是真品,其价值不亚于去年拍出2.3亿元天价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因而在重庆收藏界引起不小轰动。

  12月16日,本报邀请了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吴应骑教授与10多位热心读者在通远门桂香阁茶楼现场品鉴了这件瓷器。参与谈论的专家和读者各抒己见,对这件有“古相•博陵第”款的元代瓷罐的基础结论是肯定不是新仿品,但到底是元代还是明代器物,尚未有定论。


藏家正在仔细查看和鉴别藏品

  重大吴应骑教授:只判断不是现代仿品

  吴应骑教授首先发表了的自己的看法。吴教授认为,此物从成色,特别是从瓷器内部的土侵斑上来看应该是个老物件,不是现代仿品。从文饰和装饰手法上看,应该是元代瓷器。那这件瓷器就是元代的吗?

  吴教授认为这个结论“为时尚早”,因为该器物的造型首先超出了经典陶瓷史的认识范围。按照教科书的一般介绍,元代瓷器一般为敞口,而这件珐华彩瓷器的造型上口沿凹陷进去,与明清流行的苹果尊非常相似。明代典型造型是否出现在元代瓷器上?目前还不能下定论。

  另外就是“博陵第”的款极其少见,这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件珐华彩瓷器底部有“古相•博陵第”款,该款阴刻于长4.5厘米,宽3厘米的凸印长方形戳记中央,字体为楷书略带汉棣味,工整而秀劲,上端覆盖荷叶,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框左右两侧印回字纹装饰。“古相•博陵第”款瓷器少见于历史资料记载,但为何近年来频繁出现?吴教授认为这还有待于瓷器专家和藏家进一步研究。

  吴教授同时告诫读者,对于瓷器的鉴定不能局限于书本,也不能臆想,而应该根据瓷器本身做如实的、直接的鉴定。

  两个铁杆读者:年代判定结论不同

  “我有不同的看法。”读者雷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从该瓷器的造型、做工、胎质、釉色以及底足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此瓷器是明代永乐时期的器物。

  “这件瓷器造型应属于明早期,从做工上看,元代瓷器一般先烧制底部,再做上身,器身一般有接痕,元代大件器的接痕在接近底部处,而这件瓷器的接痕在中间,这是典型的明代瓷器的特征。此种绿釉是明清绿釉的特点,元代虽然也有绿釉,但呈色不是这样的,且瓷器的的胎土瓷土杂质多,底部露胎处有火石红,胎足的处理为平削,这些是典型的明早期瓷器的特征”。

  读者汪先生认为这件瓷器应该是元代真品无疑。汪先生认为,这件瓷器胎厚而重,图案为分层装饰,特别是腹部中央的莲池鸳鸯纹,为元代的典型装饰,虽然这种纹饰在明清也曾延续,但画法和莲池中的螺丝纹为明清所没有。对于“苹果尊”的造型疑问,这位先生认为或许这件瓷器会改变历史,把苹果尊造型的出现时间提前了。

  去年,一件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瓷器以2.3亿元拍卖,对近两年的民间收藏影响甚大,收藏爱好者对元瓷趋之若骛。但“古相•博陵第”款元瓷器是否真的存在,至今仍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