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国”给陶瓷业带来巨大商机

  作为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一名仿古瓷制作高手,43岁的向元华对“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中国古话体会很深。

  向元华的瓷器作坊位于景德镇一条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冗长小巷尽头。他每天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坐在自己家中的瓷器展厅里,看着来自海内外的瓷器爱好者在自己的精美作品前驻足流连,然后与正在品茶的他商量价钱。

  在作坊采访向元华期间,记者遇到了来自上海的一批陶瓷鉴赏培训班学员,其中一位客人买下了单价2000元的仿乾隆年间的缠瓷花绘双耳瓶。据向元华介绍,10年前来作坊买瓷器的80%是外国客商,现在80%是国内客商。“卖千元以上仿古陶器,这在10年前是不可能的。”向元华笑眯眯地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凯教授认为向元华仅仅是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的一名普通受益者。

  他介绍说,陶瓷艺术是一门盛世艺术,中国历史上两次陶瓷业的巅峰发展时期均逢盛世,一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二是清康、雍、乾阶段。

  “繁荣的中国经济,造就了一支超过5000万人的民间陶瓷收藏大军,以及世界上更大数量的潜在陶瓷用户,这给全球陶瓷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他说。景德镇仿古陶瓷大师黄云鹏4年前就开始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仿制故宫陶瓷文物。黄云鹏目前已经仿制了故宫瓷器400余件。据故宫博物院古瓷器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吕成龙说:“这些仿制品,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在故宫文化服务公司里卖得特别好。”

  黄云鹏仿制的故宫文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真品进行仿制,另外一种是对清代瓷器小样进行“还原”,这些瓷器小样是由清代末期宫中画家完成。黄云鹏半个月前刚刚“还原”了8件当年为慈禧太后大雅斋设计的大雅斋粉采花鸟瓷器图。

  “故宫之所以考虑到制造仿古陶瓷,主要是为了适应这几年中国不断增长的收藏市场的需要。很多文物真品只有一两件,不能满足收藏者的需要,仿古陶瓷虽然没有文物价值,但是可以保存其艺术价值。”吕成龙说。

  孔发龙是景德镇最大的私人陶瓷博物馆精益斋的主人。他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精品陶瓷收藏市场,并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及时把国内用户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前,到我这里买精品艺术瓷器的三分之二是日韩两国人,现在到我这里买瓷器的80%都是国内的散客,并且这些散客大多来自比较富裕的江浙一带。”

  据唐凯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民间陶瓷收藏范围小,收藏者只局限于一些收入较高的文化人,到了90年代,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了邮票、磁卡等文化产品的收藏,这正是古瓷等收藏的前奏;随着2000年拍卖行业的兴起,中国民间开始了陶瓷、铜器等古董的收藏。

  据悉,2002年中国即有7000万收藏爱好者,而2005年这个数字至少达到了1亿人,其中陶瓷收藏者至少占到了一半。

  看到这个巨大商机的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厂家,他们在此间正在举行的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展出了他们引以为自豪的陶瓷精品。就在展会的第一天,景德镇就引进外资项目15个,合同外资额13476万美元,签约外贸合同4个,外贸出口合同金额269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