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来 留得住 发展好 烈山区陶瓷产业成长迅速

  近年来,烈山区陶瓷产业呈现出强劲的攀升态势。截至目前,共有5家陶瓷企业落户当地并正常生产。年产量约1500万平方米,产值高达2.7亿元,为解决人员就业,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考察,在陶瓷生产需要的8种原料中,烈山及其周边地区有6种,且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可满足大规模陶瓷墙地砖生产的需要。该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以及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更是为陶瓷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以往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烈山区因地制宜,提出了“打造陶瓷基地,培植支柱产业”的战略设想,倾全区之力培育以陶瓷和高岭土开发为主的新型建材工业。先后依托华运陶瓷成立了“淮北市陶瓷研究所”,在广东佛山等陶瓷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成立了“陶瓷招商联络处”,并会同周边地市就市场开发、资源共享等进行了整合。对原吴山口老庄实施了拆迁,在宿丁路两侧规划出3000亩工业用地,专门用于陶瓷基地的开发建设。目前,该基地已被列入了省“861计划”和全市的重点工程,拥有了其他行业不可多得的政策优势。

  然而,就在陶瓷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产品结构单一、产量偏低等问题成为了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烈山陶瓷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鉴于瓷石、白土等小部分原料开采量小,不能及时供应,一些商贩随意哄抬价格的实际,该区着手由区盛大投资公司配合原料基地采取合作、合股等形式共同开发陶瓷资源。在政策、物价指数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与陶瓷企业建立合理稳定的供货关系,以满足陶瓷基地对原料的需求。

  陶瓷产业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陶瓷企业及配套厂家的介入。该区在积极引导当地协作资本投入陶瓷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引进异地协作力量,并使其本土化。先后与温州金泰尔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高岭土开发项目,与佛山华信窑炉、中冠色釉料公司等建立了配套服务关系,在烈山陶瓷基地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夯实了基础。

  为打响新兴产业园区的知名度,烈山区借助地域品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多方结合,高密度地进行对外宣传。此外,该区还协调交警、交管、路政等部门,调整管理办法,简化管理程序,杜绝“扣、卸、转、罚”,为陶瓷基地的运输亮出“绿灯”。积极配合青龙山编组站为陶瓷生产原料的进入开辟通道。对首批入园的陶瓷厂商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一企一策。其中,土地平整、上下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负责。除给水外,其余设施不再收费。坚决清理山石无证开采,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一位到烈山投资的外商高兴地说,走遍全国没见过这样好的陶瓷市场,各种等次的产品都十分俏销,根本没有存货。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台湾等地的多家陶瓷企业也明确了来淮投资的意向。前进中的烈山陶瓷业面临着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