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东,遍访中国名窑第一人

  钱汉东不是考古界人士,是上海一家语文类杂志的主编。钱汉东却完成了一件令考古界惊讶的大事:行程10余万公里,走遍中国名窑。这位普通的文化人,于是乎成为新闻的“焦点”。

  CHINA—瓷器,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走遍中国名窑”,钱汉东在4年前许下这个心愿。不在专业内,又不是有钱人,什么样的缘由让这个年近半百的人如此冲动?喜欢陶瓷,文人的一种雅趣。然而,对于钱汉东来说更有一种气节和情感。他听说,中国的陶瓷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由英国人、日本人说了算。“一个人活着,总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终于到了中国陶瓷由中国专家做出科学界定的时候了,我应该为其做点什么?”这样的自问,使他不能自持,倾己积蓄,舍弃假日,踏上漫漫寻访路。

  哥、宫、定、汝、钧、邛、婺、越、邢……4年中,他踏访了50处古窑遗址。当年的窑址,如今大多在荒野处。不言而喻,漫漫寻访路,险象环生。在西藏曲贡,差点翻车丧命;在宁夏灵武,脚面被灼伤;在河北定窑,被困机场20小时;在新疆吐鲁番,顶着47度高温;在安徽繁昌,颠簸十几小时山路,腰椎病犯……

  寻访中国名窑,是以身和心去触摸历史,感受文明。站在几近废墟的古窑前,遥想当年的辉煌,钱汉东感慨良多。兴兴衰衰,起起落落。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人类又是文明的刽子手。保护文明,和创建文明同样重要。每至一处,钱汉东细心考察,还忙着采访,忙着记日记……回来后,又一头钻进故纸堆,忙着求证。他将自己的感慨写出来,将自己的见解道出来。日积月累,他几乎完成了一项庞大的工程:“中国古名窑田野调查”。

  今天,钱汉东将这项“调查”,切换成一部图文并茂的《寻访中华名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病中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看到这本书,欣慰地说:“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闻知后致函道:“中国瓷器在国际上地位非常高,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早就应该有人来做这项弘扬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工作。钱汉东先生以一己之力,寻访古窑遗址,实在是为国家为民族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遍访中国名窑第一人。钱汉东的贡献,在于他对古窑址的保护。在他的呼吁下,有些废弃了的古窑址,得到重新修葺。在于他对古陶瓷研究上的一些新知。龙山文化为何一夜间消失?唐三彩为何有灰白底色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人们对陶瓷文化的兴趣。在于他首次以人文理念将万年陶瓷史分成5个阶段: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独秀。在于他散文化的笔调,使更多的人读懂陶瓷艺术。

  可以说,从此中国陶瓷研究史上,记下了钱汉东这样一个“圈外人”的名字,而且十分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