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税”草案年内将出台的消息,以及火中花专栏《陶企应该高度关注“生态税”出台》的评论,恰似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陶业人士对“生态税”的高度重视。由于“生态税”是国家利用财税杠杆来强力推动新一轮绿色环保革命的举措,这意味着陶瓷企业将要分摊绿色环保的成本,对控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意义重大。
我国现代陶瓷产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陶瓷产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产品的价值。由于人力资源成本、研发创新成本、制度成本、环保成本等许多未摊尽成本的因素,使国内陶瓷产品以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占领市场所向披靡。长期以来,陶瓷产品低价出口,却遭到印度、埃及等国家的反倾销投诉,陷入被动局面前景堪忧。
征“生态税”是为了有效地保护资源环境。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对污染环境者征税,征税所得用来防止污染,改善环境或者增加对公民的福利支出。这种采取“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基本没有造成环境污染,其生产现场做到废水、废气、粉尘回收综合利用;而且一边开采矿山一边进行绿化工作到位,通过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
纵观我国陶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无论大部分露天开采的瓷砂、红泥等坯体原料,以及在矿山挖掘提炼的氧化铝、氧化锑、氧化锌、氧化钴、锆英砂、氧化钒等陶瓷色釉料原料和后期成型施釉煅烧的精加工、切割组合的深加工,都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这对于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只有开发高端产品才能承受成本增加的巨大压力。因此,把化工色釉料和陶瓷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制造”或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上来,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釉料、陶瓷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也造成了如何防止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
征“生态税”有利于改变资源过度开采的浪费现象,实际上是遵循经济学上所谓污染者支付的原则,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佛山钻石陶瓷、皇磁、迪凯门陶瓷、中冠制釉、康立泰颜料等企业负责人认为,开征“生态税”,有利于“清理门户”,提高陶瓷产业的准入门槛,从而提高陶瓷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销售价格,使粗制滥造、走边际利润的企业知难而退。
征“生态税”将有利于控制陶瓷原料资源的低价出口。发达国家把中国作为陶瓷贴牌的生产基地,主要是看中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资源。比如1吨优质瓷泥在外国需要几万元成本,在中国却只需几百元。一个日本商人曾直言不讳地说,他来中国投资,是因为企业需求的原料,日本政府已经禁止开采,而在中国还能以低廉的价格购进。其实,中国有很多原料在国际市场都十分低廉。广东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所长陈史明说,我们打造“中国制造”,不能以牺牲能源为代价。他指出,在法国1吨优质瓷泥能生产200万元的产值,而在潮州的产值不会超过2万元。由于潮州每年消耗瓷泥达80万吨,使潮州这个曾蕴藏丰富瓷泥的产瓷区,如今70%的瓷泥要从外地购买。
权威专家指出,把稀土当“土”卖令人痛心。作为在陶瓷色釉料中应用广泛的稀土不是普通的“土”,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如氧化镨、氧化铈、氧化钕大量应用于镨黄、钒黑等陶瓷色釉料的生产,具有色彩鲜艳、稳定、耐高温性能好,遮盖力强、呈色均匀等优异性能。由于稀土具有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已经成为高科技和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中国的稀土产量占到全球的85%以上,而中国的稀土只是卖了一个“土”价钱。以氧化铈为例,4年前每吨价格达5万元,现在降到9000元。像这样廉价地卖下去,再过50年中国稀土资源将日渐枯竭。
征“生态税”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目前,“中国创造”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制造”到了必须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刻。从对外贸易来看,我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巨大。作为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低回报的出口加工业也给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趋严重。而更重要的是,自有技术和品牌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的利润率使得企业对未来研发的投入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因此,在“生态税”的推动下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国制造”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由此可见,国内陶瓷企业未全数付出的成本,不可能永远处在未付尽的状态,必将会以自己的方式彻底释放出来。征“生态税”是陶企将要分摊的成本必须及早应对,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才能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能源、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