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考古“突破”瓷窑史 将烧制年代前推了200年

  文物界广为流行的井陉窑为"土定窑"说法被正在进行的井陉窑考古挖掘彻底破除,这次考古出土的白瓷精美细腻程度足以与同期邢瓷和定瓷相媲美。 

  河北省文物部门于去年3月9日开始的抢救性发掘井陉窑遗址和周围墓群工作,到今年8月16日正式结束。在一年零七个月的考古发掘中,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井陉窑考古队,抢救性发掘窑址周围古墓17座,出土大量白瓷精品,还发现了罕见的带有较长送风管的连支灶炕。有关专家初步鉴定认定,从出土的瓷器实物分析,隋代并不是井陉窑的初创阶段,井陉窑早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烧造。

  井陉窑考古队队长孟繁峰说,窑址区清理的17座古墓囊括唐、五代、宋、金各朝代,从发掘出的一批随葬瓷器来看,以上各个朝代精美的瓷器瓷片均有发现,充分印证唐、五代、宋、金时期井陉窑一直都在延续烧制瓷器,并且胎釉光滑、质地细腻,产品上好。过去考古界一直认为井陉窑的烧制期为隋代至清代,但从窑址发掘出的典型瓷碗瓷片分析,它们并非隋代产品,属于隋以前至北朝的典型瓷片,从而改写了井陉瓷自隋代开始烧制的历史,将烧制年代前推了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