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以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为造型的陶坯,釉色艳丽,窑变色彩丰富。
经过4天烧制,昨日(8月28日)上午,亚洲艺术节纪念雕塑“亚洲艺术之门”第一窑的386块陶坯在南风古灶出炉。刚出炉的这些陶坯釉色艳丽,窑变色彩丰富,且完好率达到99%以上。市委副书记卢汉超也亲自来到现场,与窑工们一起打开最后一个窑门。首批陶坯于昨日下午被运送到亚洲艺术公园,并将于今日上午开始安装。
386块陶坯几无破损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风古灶,窑工们已经开始打开窑门开始搬运陶坯,一块块还散发着热气的陶坯被放置在空地上晾晒。据介绍,第一窑共烧制了386块陶坯,每块平均面积在0.35平方米左右。因陶坯数量多体积大,南风古灶专门买来了8辆板车用于搬运。
“烧制效果非常棒,比我想像的还要好得多!”有40多年窑龄的窑工虾叔,一打开窑门就兴奋起来。虾叔介绍,一般来说,龙窑完好率在八成左右就算不错了,在装窑前他们有点担心,怕陶坯数量多、体积大,烧制效果不好。但现在看来,386块陶坯,几无破损,完好率超过99%.虾叔说自己给这次烧制效果打100分。
“窑宝”色泽令专家惊叹
石湾龙窑向来有“每窑一宝”的说法,昨日刚刚出炉的陶坯中,就有一件被陶艺大师们相中为“窑宝”。这块放置于龙窑顶端烧制的陶坯,以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佩为造型,玉佩中为张牙舞爪的飞龙,陶坯体积庞大,面积已接近1平方米。记者看到,陶坯中的龙首龙尾花纹已呈现较深的棕褐色,而龙腹部是艳丽的朱红色,釉色变化层次清晰。佛山雕塑院院长简锡昭告诉记者,这是龙窑独特的窑变呈现的效果。
雕塑制作方负责人李敏说,在烧制过程中,其实做了不少技术上的创新,比如在陶坯表面处理上,采用将佛山传统“柴烧”与欧洲流行的“盐烧”两种技法相糅合,因此出炉后的陶瓷呈现出“火”的效果。第一窑烧制成功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也为后面15窑的烧制提供了数据支持,“现在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
市委副书记亲自开窑门
昨日上午,正当窑工们在紧张搬运新出炉的陶坯时,市委副书记卢汉超也亲自来到现场。随后,卢汉超与窑工们一起打开最后一个窑门,并将首窑烧制制品搬出窑门。看到陶坯呈现的“窑变”效果,卢汉超称赞这次烧制很成功。他说,“亚洲艺术之门”首窑烧制成功,是全市人民的骄傲,证明佛山市群众在追求陶瓷艺术的智慧,是一首艺术的大合唱。
据介绍,全部陶坯预计在9月底前烧制完毕,整个“亚洲艺术之门”将在10月20日左右全部竣工。据悉,“亚洲艺术之门”共837平方米,分为300 0多块陶块,按每窑烧制近百平方米计,加上如果一次烧制效果不好需进行二次烧制的话,可能要烧上十几窑,届时估计将耗木柴3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