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用陶瓷为何卖不上价钱

    主持人:7月12号,在英国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这只绘有“鬼谷下山”的元代青花瓷罐,拍出了1568万英镑的天价,约合人民币2亿3千多万元,创造出了目前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拍得的最高价格。然而就在中国古瓷备受国际收藏家青睐的同时,北京的一场陶瓷展览会,也让不少业内人士心情复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不妨先跟随记者去看看。

    这个陶瓷展的主办者既不是中国的某个陶艺家,也不是中国陶瓷厂,而是一个日本人:道川省三,这位享誉国际的日本陶艺家告诉记者,此次他携带近百件陶艺作品来到中国的初衷是感恩,感谢中国人在1300年前把陶瓷及制陶工艺传入日本,使日本的陶瓷产业得以发展,而他本人也是受益者。

    日本陶艺家道川省三:“陶瓷的母亲是中国,我接触到过一些中国古代的作品,从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多灵感,也学了很多东西。”

    来看展览的有不少是业内人士,问到感受,他们却大多表示心情复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靳尚谊告诉记者,早在商朝中国就有原始陶器出现,盛唐时期以唐三彩为代表的中国陶瓷及先进的陶瓷工艺被日本遣唐使等各国使节传往全球。然而13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国陶瓷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却远不如从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靳尚谊:“中国唐以后宋,宋瓷,明代的,清代的,都很好。近代的它就有点衰落了。所以日本这些年来特别它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它这方面发展快。”

    如今的中国陶瓷制品真的比不上国外吗?记者来到距离展会不到一公里的北京最大的一家工艺美术商店,在这里记者看到,高档日用陶瓷商品的柜台大多被法国、英国、日本等进口产品所占据,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能标以高价的国产陶瓷商品,普遍都是艺术品,而国产日用陶瓷产品即便不考虑关税等因素,也要比进口商品价格低很多。

    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尽管2004年我国陶瓷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从单价看却比国外产品低很多。2004年我国日用陶瓷出口量为26.76万吨,出口总额24.89亿美元,平均每吨约合9300美元;而同期我国陶瓷进口量虽然只有0.63万吨,总额却达8187.3万美元,每吨约合12996美元;国产陶瓷价格比进口陶瓷价格最高相差四成。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的日用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是平均每件只能卖到0.2美元,价格仅为英国、日本等国产品的1/7。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因为我们有相当的产能做基础,数量规模就总体数量和总体规模这是最主要的竞争力,但是我们的这个售价,外汇和国内企业的所得,应该说是很低的。”

    主持人:在英文里,陶瓷和我们的国家同名,都是“CHINA”,和丝绸、茶叶一样,瓷器曾是中国的象征。大约三百年前,景德镇人为提高陶瓷硬度和光洁度而发现的高岭土,被法国传教士介绍到欧洲,不仅给世界瓷器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也促进了造纸、涂料、橡胶等行业的发展。那么陶瓷,我国这个一直以质高价贵名扬海外的产业,为什么如今却会遭遇卖不上价钱的尴尬呢?一种说法是,这缘自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那时候的市场不开放,给了外国抢占市场的机会。可这完全都能归罪于历史吗?一直是中国瓷业象征的景德镇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自宋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宫廷诏令景德镇烧制御瓷,到今年,景德镇已经走完整整1000年。然而,当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却明显感到了当地人的焦灼。去年,“中国瓷都”称号旁落广东潮州,给景德镇带来的震撼依然没有消退。黄云鹏,出身陶瓷世家,在景德镇生活了70年,谈到景德镇的现状,他感慨万千。

    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会长黄云鹏:“我们景德镇的花瓷生产还是老的工艺,光洁度不够,亮度不够,而且这个比较粗糙,我们的点比较粗,所以说我们的花瓷生产呢,就不能按照国外的要求,甚至说是比较落后的。”

    黄云鹏说,撇开古时候的辉煌不提,直到1970年代末,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海内外都还是领先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景德镇延续了一千年的靠官方订货的生存模式,以及“瓷老大”的自信,却阻碍了当地陶瓷业的产业化和科技化。他告诉记者,花瓷是现代陶瓷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全球最流行的花瓷技术是烧低温瓷,而景德镇却仍在大量沿用古老的高温瓷生产,不仅耗费能源、成本高,而且标准难以统一。

    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会长黄云鹏:“景德镇的致命的原因,致命的问题是原料标准还不够,陶瓷的釉面难以保持统一,陶瓷的造型高温烧成的时候,变形比较大,黑点比较多,充分反映景德镇的原料工艺没有标准化。”

    在黄云鹏看来,之所以产品很难卖出好价格,除了工艺落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缺乏创新。在黄云鹏的指引下,记者在当地市场上转了一圈,结果发现,许多产品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工艺和花色。

    景德镇并不缺乏陶瓷工艺师,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工艺美术大师都云集在这里,然而艺术陶瓷制品水平再高,市场空间也不及日用陶瓷品的一半。记者走访了景德镇多家陶瓷生产厂,发现多数厂家都只生产中低档日用陶瓷品。对此,当地政府也颇有感触。

    景德镇市副市长冯林华:“我们喝茶的杯子,一杯一碟,在我们国内,大概是在,怎么也不会超过一百元人民币,在国外是什么概念,是一百欧元以上,一百欧元到一百五十欧元,就是相当人民币一千到一千五百元,说明他有附加值。”

    冯林华回忆说,景德镇陶瓷工业全面陷入困境是在1995年,当时80%的陶瓷企业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整体资产负债率高达136%。此后,十大国有陶瓷厂解体,人才不断流失,仿制仿冒现象丛生都使景德镇越来越积重难返。

    景德镇市副市长冯林华:“因为我们长期是一种官窑意识,计划经济的模式,这种理念这种机制太深了,所以这种越是这种我们在市场经济越感觉到不适应,所以说教训越深,我们的启发越大。”

    景德镇人在丢掉“瓷都”称号后开始认真反思,而靠市场化、产业化领先国内陶瓷业的广东,也并不是高枕无忧。尽管中国瓷砖在韩国的售价远高于国内,但今年6月23日,韩国贸易委员会仍然决定对中国瓷砖是否在韩国倾销进行调查,涉及广州佛山陶瓷企业达6家之多。而近几年,我国陶瓷出口也一直是麻烦不断:

    2001年,印度对中国抛光砖开展反倾销调查,我国陶瓷地砖在印度被征收247%的惩罚性高额关税,以佛山为主的中国瓷砖基本上退出了印度市场;

    2002年,菲律宾宣布对我国瓷砖实施为期三年的保障措施;

    2003年,埃及对从中国进口的陶瓷餐具采取反倾销措施,征收高达305%的关税;

    2004年,我国陶瓷产品出口出现数量急剧增长,但价格迅速下降的现象,其中12种陶瓷商品出口均价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产品价格相差较大,引起相关国家关注。

    主持人:根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统计:我国陶瓷产量已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日用陶瓷商品出口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价格却一直在下滑,2004年我国进口瓷价格与出口瓷价格间的最高差距达到了14倍。与此同时,我国日用陶瓷行业一年却要消耗煤炭资源近1000万吨,消耗电力资源超过60亿度,高产量、高能耗、低效益,中国的陶瓷工业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新思路能不能帮中国陶瓷特别是日用陶瓷重新赢得价格优势?

    2000年,董克勤从澳大利亚回到故乡景德镇,看到当时日渐衰落的景德镇陶瓷工业,这个从来不懂陶瓷的外行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2000万元兴建一家陶瓷厂。打开国际市场,是董克勤定下的第一个目标。董克勤选择了产品创新作为突破口,改变传统制瓷工艺后,厂里的能耗成本开始降低,产品合格率也迅速提升。

    就在2004年景德镇千年华诞的时候,董克勤带着他们研发的日用彩色陶瓷参加了广交会,结果被宜家国际采购集团一眼看中,董克勤成了宜家的全球供应商。 

    在环球集团的产品展示厅,董克勤告诉记者,中国陶瓷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重获价格优势,在保持低成本、高质量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顺应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大趋势。

    董克勤:“这个陶瓷是属于低档陶瓷,我们在市场上只能走到0.3,就是0.3美元一件出口,这件陶瓷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是属于彩色陶瓷,泥里面就已经装了颜色进去,这种产品出来以后的话,它的品相各个方面质量都已经上到一个台阶,所以我们一件这样的陶瓷出口的话,我们达到1美元。”

    董克勤说,这条生产线从投产到现在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已经实现了500万元的产值,今年要完成宜家采购的2000万件供货,未来五年他们还将实现2亿件的陶瓷出口。预计2007年企业出口换汇将达到2000万美金。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创建自己的陶瓷品牌

    董克勤:“我们现在这条生产线,我们是100%为宜家在做生产。但是我第二条生产线我可能是50%为它生产,那么我用50%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

    董克勤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在新建立的景德镇陶瓷科技工业园又投资了5000万元,建一个年产4亿元的新工厂,未来那里70%的产品都将是他们的自主品牌。而景德镇政府今年也把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列为振兴陶瓷工业的拳头产品,并计划在三年内再向陶瓷工业园投资3.6亿元。

    景德镇市副市长冯林华:“我们的生产向工业园区集中,我们的陶瓷销售向我们的市场集中,这样生产产生的集聚效应,实践证明,像今年我们的陶瓷出口外贸又可以翻一倍。明年我的陶瓷总产量可以翻一倍。”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了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景德镇陶瓷产品年销售额将达120亿元。 

    主持人:中国陶瓷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还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如果说曾经的辉煌只能代表历史的话,那么如今的中国陶瓷要想像古瓷那样站在世界高端,就必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重新证明自己,毕竟,我们不能把中国陶瓷曾有的辉煌仅仅定格在文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