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区鹤壁集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该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时期,终烧于元代,历始五百余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鹤山先民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
鹤壁集窑瓷面向大众,品种繁多,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首屈一指。鹤壁集窑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多种装饰技法,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釉下绘花、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其中的白地黑花,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限,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并为以后元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鹤壁集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采用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超精湛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奇瑞兽、山水人物、戏俗民风和实物资料, 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及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声震古今、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为了重新开发民间古陶瓷艺术,鹤山区聘请古陶瓷专家对鹤壁集窑的瓷器进行研究,并结合鹤壁集窑的制瓷风格,烧制出20余种仿制品。计划在鹤山区陶瓷厂原有陶瓷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大批量生产鹤壁集窑古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