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陶艺家卢权智与陶艺创作:火与土的艺术魅力

昨日上午,记者随广西区文化厅组织的“区内外新闻媒体记者‘红陶艺术体验之旅’”记者团,乘车到大塘古榕山庄卢权智红陶艺术的创作基地,对其的红陶艺术作了一次采风,在这一片偏僻静寂而又榕树婆娑的山旮旯里,现场人们无不被卢权智的那上千件宣扬广西特色文化艺术成果的红陶艺术作品的新、奇、特所震撼。记者在基地采访了被人称为陶艺大师的卢权智,让我们一起感受他这些年的陶艺创作历程。

隐居生活透着火热追求

卢权智1957年生于广西南宁市,自幼酷爱艺术,师从中国著名画家、雕塑家、广西艺术学院朱培均教授,擅长中国山水和花鸟画,并在陶瓷艺术上有独自的见解和个性。13年前在国外辗转数年的卢权智悄然回国,在离南宁市80余里的小山沟里向当地农民买了10亩地,投资二百多万元建成了自己的陶艺创作基地。在欧洲留学期间,卢权智饕餮了一遍让人眼花缭乱的地中海沿岸的诸国艺术,此时他的归来,是要在他生养过的土地上,挖掘广西红陶艺术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并完成他人生最大的一次艺术转型。在卢权智回到基地的最初十多年时间里,除了他的几个密友外,广西艺术界大多人都忘记了这个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活跃在广西画坛、84次在德国举办个人画展而引起了国内外轰动的广西画家。

之后,卢权智在基地里雇来数名长短工人,一道植树、造林、起屋、种菜、养鸡,再搭起陶厂,筑起土窑洋窑,满手粗茧的他在这间“世外桃园”里过起了真正的隐居生活。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周边山里采集陶泥,他长年累月深居简出,附近的人只知道此人只与泥巴打交道。

陶艺术是火与土完美结合

终于有一天,嗅觉敏感的同行们追寻到这座藏之深山的“庄园”,被卢权智的红陶艺术作品所震惊;求贤若渴的广西艺术学院特聘其为学院的荣誉教授,并将其的“庄园”定为教学实业基地。从此,行内行外的人、上门定购的人、拜师求艺的人和各大媒体打破了卢权智保持十多年的平静。

近年来,卢权智致力于广西红陶艺术的创作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在艺术表现上,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夸张多变的手法结合传统工艺的形式大胆创新,力求在“陶瓷怕大”这个当今国际陶艺界公认的难点上进行突破,在1.6米以上的大花瓶上进行大面积镂空,通过细小的线条支撑数百斤自重的大型花瓶,成功突破了从湿坯到干坯,再到上千度高温炼狱带来的18%的心缩考验。这一项目烧制成功,不仅突破了传统了陶瓷工艺的极限,也开创了国际陶瓷领域中“大型镂空艺术”作品的历史先河。卢权智的陶艺作品多以自然生态万物为题,追求小而精、大取势,在平凡中飞跃升华。不少作品被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构及个人所收藏。尤其是最近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超大型红陶作品《百福》更是以其家喻户晓的葫芦美丽独特的外形和传统民族内涵深深吸引了众多的观者。

卢权智最后对记者说,“很多人把艺术家说成‘疯子’、‘狂人’,我感到很遗憾和无奈,不过,当我烧制出自己第一件陶艺作品时,感觉自己在和上古祖先在对话,这种感觉真的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