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汉唐文明大展》中,有数件展品就是古越窑青釉瓷。神秘的古越窑青釉瓷终于和上海古陶瓷研究爱好者见面了,其中有一件是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发掘的八棱净水碗,是公元874年唐代懿宗晚年供奉释迦舍利的秘色瓷。
浙江吴越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原始瓷。到了东汉,浙江上虞、慈溪(上林湖)、余姚等地开始烧制青釉瓷。从东汉到北宋初的近千年间,越窑青釉瓷一直是以产品产量最大、工艺质量最高和影响巨大独步华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难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古越窑青釉瓷早期主要特点为下部露胎,瓷质细硬,胎呈浅灰色,釉面玻化良好(基本无脱釉现象)。最早的东汉青釉瓷的纹饰以几何形为主。
古越窑青釉瓷发展史中有一个收缩期(也叫停顿期),即指从东晋青釉瓷到隋初青釉瓷,时间跨度近300年。这一时期的青釉瓷普遍釉色偏黄,器型较为粗陋。
隋代的一统天下和唐代的长治久安促使烧瓷业出现了相互争艳的局面。古越窑青釉瓷一马当先、重振雄风,到了唐代中期进入鼎盛时期。全国烧制青瓷的窑口多达数百处,品种和器型有了重大改变。隋代出现了型大体重的双耳和四系器件以及青釉随葬品。唐代普遍出现了胎细壁薄的轻盈器件,同时也出现了制作精细的玉璧底。到了唐中期,出现了宫廷专用的秘色釉瓷,其特点是质地细腻、胎体轻薄,呈深灰色,釉面滋润、均匀透明,色泽柔和,造型玲珑。尤其是制作精美的越窑青釉瓷,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到了五代,越窑青釉瓷的特点是胎呈浅灰色,釉色呈艾青色,纹饰出现了刻花和划花。
到了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由于影青瓷和汝、官等名瓷的出现,古越窑青釉瓷已不能满足当时人们对瓷器的审美需求。自北宋起,古越窑开始走向衰弱,到了南宋,古越窑终于停烧。此时浙江的龙泉窑便取代了古越窑青釉瓷,南宋龙泉窑青瓷的基本特点是胎质密而白,釉面润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