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依据国情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将中国传统陶瓷业应走的道路概括为12个字:集团(群)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但对于发展的模式,经近年反复观察交流和调研,我认为可定位在科技陶瓷、文化陶瓷、环保陶瓷、经济陶瓷的产业框架内。
中国的传统陶瓷业要不是这些年广泛的依靠科技进步和成果,绝没有今天的局面。一些外行人士认为陶瓷业科技含量低是一种无知与误解。多个陶瓷企业按国家标准成为高科技企业,现代化工业生产线上几乎应用着几乎绝大多数最新的科技成果,包括金属的、无机的、有机的材料,流动的、气动的、电的、机械的集机电液气一体化的装备,全程电脑化的调控管理系统,高温的、低温的、高压的、真空的各项技术的应用,都是例证。廿年前,烧制每公斤日用瓷约需6000~18000千卡热量,现在降至3000~6000千卡,每公斤墙地砖需3000~6000千卡热,现在降至400~800千卡;每公斤洁具需6000~12000千卡,现在降至1500~5000千卡,不靠耐火材料、窑炉、烧成工艺技术的科技进步是办不到的。传统产业规模化生产这一块任何时候都要依据科技获得发展,反过来也为科技发展做贡献。
文化陶瓷和陶瓷文化我不认为是一回事,但陶瓷的文化属性却是产业的灵魂和陶瓷能几千年来不被湮没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的各种展览会很多,但陶瓷展览显示的由颜色、图案、设计、造型、三维布局效果、功能所烘托出来的氛围使人无法和文化性分开。
环保陶瓷的内涵不要光想着产业对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治理上,更要想着本产业可为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与舒适作出极大的贡献。例如,开发高度自洁陶瓷,可以节省大量用水。灭菌陶瓷,发光陶瓷、透水砖、轻质多孔陶瓷等功能陶瓷是环境保护非常有用的产品;工业废渣与城市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对于以粉碎和高温烧成为工艺技术特点的本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经济陶瓷的最好体现是赚取外汇以及陶瓷产业一个个成为许多地区、城镇的经济支柱,既赚钱又提供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