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将至,民俗中“鸡”、“吉”两字恰巧谐音,故称“鸡年大吉”。吉州古瓷独具特色的“剪纸贴花”纹饰也是一种代表吉祥如意的民间艺术。《吉州窑陶瓷精品展》恰逢2005年春节来临之际的开幕,的确为广大观众和古陶瓷爱好者平添了一份喜悦。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吉安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这次展览是吉州窑的首次专题展览,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举办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系列展”的开篇。展览精选200件(套)吉州窑古代文物展品,包括著名的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虎斑纹工艺及茶盏、碗、盘、瓶、罐等多种器物,同时上百间瓷片也将为古陶瓷爱好者提供一手的鉴定依据。展览将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吉州窑的概貌,揭开古代吉州窑的神秘面纱,并对古代民间瓷窑的研究工作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它始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以后逐渐衰落。其窑址分布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等,因隋代至宋代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
吉州窑制瓷技艺兼采众长,形成其产品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地域色彩浓厚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黑釉瓷和自然清新、具有鲜活民间艺术风格的釉下白地彩绘瓷,并创烧了木叶纹、剪纸贴花、玳瑁斑、虎斑纹等个性独特的产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次展览上述工艺的精品都将一一系统展现,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吉州古瓷的独特魅力。
中国是瓷器的发明地和主要产地,早在距今一万年前,中国的先民已开始制作并使用陶器,江西万年仙人洞等地就曾出土这一时期的陶器。特别是在公元六世纪前期,北方烧出白瓷,是制瓷技术的又一突破。隋唐、五代时期,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邢窑的白瓷代表了这一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最高成就。人们把造型艺术与实用价值相结合,生产出精美绝伦的陶瓷器。除官窑外,各地兴办了若干民窑。江西的吉州窑,便是始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的江南地区著名民间瓷窑。
赣江中游的吉安市,古称庐陵、吉州。素称“文章节义之邦”的吉安,历史上产生了欧阳修、文天祥、罗泌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庐陵文化。正是灿烂的庐陵文化孕育了吉州窑陶瓷艺术,使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无从了解吉州窑的全貌。江西考古工作者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的历次考古发掘,使我们终于得以窥见吉州窑的陶瓷艺术。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吉州窑系以永和窑、彭家窑、临江窑为中心,分布在赣江两岸,绵延数十公里,有七八百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研制创烧了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瓷,对景德镇青花瓷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剪纸贴花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其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的黑釉瓷,更是纹样繁多、色彩斑斓。
中国的瓷器不仅是实用的日用器皿,而且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自汉唐以来,中国的瓷器源源不断的销往国外,其制作技术亦随之传遍世界各地,对世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系列展”的开篇,《吉州窑陶瓷精品》展览将引导我们踏上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