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身世凄凉海捞瓷终归故里价待沽

  瓷器,乃日常生活之必需品。中国有3500年的瓷器历史,源远流长。在上千年的发展中,世世代代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介入、渗润,使这种匠人之器物,跳脱了实用品的窠臼,兼具了艺术品的性质,被人们流传、收藏、把玩、备加珍爱。

  然而,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在商贸过程中,因船舶遇难而沉入海底。在南中国海至马六甲航线上,几百年的波涛汹涌和连绵海战,吞没了无数商船,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底陶瓷博物馆”。那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在饱受海水侵蚀、冲击后,令人惊叹地保留着昔日的风采。作为艺术品,它们的造型讲究,分寸拿捏,多一分则满,少一分嫌亏;图案绘制,题材丰富,灵芝卷草、鸾凤螭龙、飞禽走兽、山水楼台、人物故事,无所不备。它们的每一块碎片、每一道裂纹,都见证了中国瓷器贸易流散到世界各地的足迹。而在国际艺术品拍卖领域,一个独特的“海捞瓷”市场已经成形,并不断扩大、兴盛。

  在沉入南中国海400年后,200余件明代万历时期的外销瓷器,经由瑞典沉船考古学家史坦(StenSjostrand)之手被打捞出海。当2003年11月,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史坦和他的团队对一艘海战中被击沉的葡萄牙商船进行打捞、清理时,一批珍贵的中国瓷器,以独特的柔美光泽,向打捞者发出召唤。根据史坦的判断,这些瓷器生产于明代万历时期,因此他为这艘沉船取名“万历号”。

  12月10日,“万历号”上的海底遗珍,将以专场形式在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四季拍卖会上亮相。据说这是国内拍卖行业首次推出“海捞瓷”专场。而有趣的是,如果400年前,荷兰人的大炮没有击沉“万历号”,那么这些瓷器就会按计划地被销往欧洲,继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不是到如今,掸落一身尘埃,重返祖国,并现身拍场。

  ①

  今年8月,南京博物院迎来了一项特殊的文物捐赠———7件中国古代的青花瓷器。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们全部来自40米深的海底。捐赠者是一位多年从事海底沉船打捞的瑞典考古学家史坦。出于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以及对研究古代海上贸易的兴趣,史坦和他的考古小组至今已经在南中国海打捞到运载着各类珍瓷的十艘沉船。

  两年前,史坦对位于马六甲海峡附近的一艘沉船进行了打捞、清理,发现了船上运载着具有珍贵价值的青花瓷器。史坦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当下到40米深的海底时,看到的不是一艘沉船,而好像一座山。因为经过了数百年,大量海洋生物已经在沉船上安了家,沉船表面长满了各种海藻和软体动物,已经完全看不出船的本来面目。在后来的打捞中,史坦发现沉船中有大量的瓷器,其中90%已经破碎,只有10%品相较为完好。他说道:“我在马来西亚40多米深的海底摸索,当手碰到瓷片时,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在浮出水面,确定是景德镇瓷器时,我更是激动不已!”

  最终,被打捞出水的瓷器和碎片有10吨重。根据史坦的判断,这些瓷器生产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此他为这条沉船取名为“万历号”。再后来,他两次前往景德镇考证瓷器的烧制窑口,最终确定这些瓷器出产于景德镇观音阁窑口。

  据说观音阁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而“万历号”所运载的瓷器,有些特殊的器皿拥有景德镇观音阁的印记,其中釉里红鱼、缀花碗和八角八仙碗,是观音阁窑口外销瓷器中的精品。

  史坦相信,“万历号”上的瓷器种类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是十分珍贵,因为这是它们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而对于欧洲的艺术品商人来说,这些瓷器的订单只不过交货的时间延迟了几百年。史坦说道:“毫无疑问,欧洲文物市场将会很有兴趣高价收买这些文物。”

  不过,他具有一颗学者的头脑。“万历号”共打捞到3400余件明代青花瓷器。他把其中的30%捐给了当地政府,剩余的一部分送到了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他淡然地表示,“我相信这些文化遗产应该被保存在来自发源地的地方;让久别失散多年的文物回流到其故乡,不然的话,这些珍贵文物将会被拍卖到世界各个角落。”

  ②

  从同一艘沉船上打捞出的瓷器种类组合之丰富,有时令艺术鉴定家感到惊奇。根据推断,“万历号”的货物,包括了在万历时期之前的几乎所有时期的陶瓷器皿。艺术鉴定家们认为,这些瓷器组合显示出当时中国制作瓷器的规模,以及持续出货的能力。

  16、17世纪的欧洲人,能向来访者介绍家中陈设的中国瓷器是一种荣耀。据说当时的欧洲皇室,大量收藏中国瓷器用于装饰和日用。拥有这些东方珍玩,成为风雅时尚,这直接带动了中国瓷器出口量的增长。据文献记载,在1602年至1682年的80年间,荷兰人贩运的中国瓷器达1600万件以上。在18世纪,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的数量达到6000万件以上。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商船云集之地。

  中国瓷器轰动整个欧洲是在1604年。1603年,荷兰武装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截获了一艘葡萄牙帆船,该船装载了约10万件中国瓷器。次年,这批瓷器被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整个欧洲艺术市场沸腾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知之甚少。而荷兰人对葡萄牙远航东方的货船称作“克拉克”(荷兰语“葡萄牙战舰”的意思),因此“克拉克瓷”便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名。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将拍卖的“海捞瓷”,即属此类。

  据瓷器专家介绍,克拉克瓷主要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生产的外销青花瓷,产地主要是江西景德镇。瓷质胎体轻薄,釉面光洁,青花呈色比较艳丽明快,图案笔触勾勒较规整,产品大量销往国际市场。外销瓷器的整体画面构图繁而不乱,结合了东方文化的浓郁气息,以及西方人所喜闻乐见的社会风情和艺术韵味。克拉克瓷包括盘、碗、瓶、军持等,其中盘的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盘的口径一般40-50厘米,盘心、盘壁二层纹饰布满全器的内里。中心图案以山水、花鸟、人物或动物为主题。边壁盛行8-10组的开光(或称开窗)辅助纹饰,开光多呈圆形、椭圆形、菱花形、莲瓣形;光内绘制常见的折枝花卉,还有佛教吉祥法器,以及卷轴书画、蕉叶、珊瑚等。

  中国陶瓷学院教授曹东春曾对明代景德镇外销瓷的情况作出介绍。明末时期,生产外销瓷的窑址至少有十个。万历三十六年后,官窑衰败。原先官窑的工匠,逐渐进入民窑,特别是进入到外销瓷的一些作坊里面。他说道:“明末外销瓷生产的质量非常好。一方面有非常优秀的工匠,另一方面国外特别是欧洲,订购的价格非常高,跟官窑一样。用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最精的工艺进行生产,所以能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③

  对于爱好文物艺术品的藏家来说,一件珍玩最令人煞费心机的,不在购求、收藏和赏玩,而在鉴别。中国有上千年的瓷器历史,同时也有上千年的赝古、伪造史。到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各种瓷器真伪掺杂,鱼目相混,造伪的方式也五花八门,非精心鉴别不可。藏家时常是绞尽脑汁,分辨思量,观之如坠五里雾中。就真伪,有老道的藏家相信,“海捞瓷”来自海底沉船,基本上还原了制造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貌,而且价位不是很高,造假的可能性比较低。抛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谈,一个“真”字或许也是“海捞瓷”受到国际买家欢迎的原因之一。

  “海捞瓷”市场在国际艺术品拍卖行市的形成始自20世纪80年代。1983年,英国人哈彻打捞出2万多件瓷器,在荷兰以225万美元成交。此后不久,16万件“海捞瓷”上市拍卖的成交价高达1530万美元。1995年,哈彻再次将打捞出海的20吨景德镇瓷器,分装1319箱上市拍卖,仅第一天就卖出500箱,成交价格为180万美元。

  时至2004年,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澳大利亚举办了中国外销瓷的拍卖专场。拍品以万历、天启时期的青花瓷、克拉克瓷为主。从拍卖结果看,当时的成交价格普遍高于估价。

  良好的拍卖势头,或多或少地鼓励了国内拍卖公司。12月10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将以专场形式,把“万历号”上发现的珍贵瓷器推至拍卖前台。据介绍,214件拍品中既有具中国特色的青花葫芦瓶、盖盒,也有造型和图案专为西欧贵族设计的军持、“克拉克瓷”大盘。根据目前的市场判断,总共估价为160万元。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瓷器部刘越介绍说:“这是我们头一次,也就是内地头一次举行这种专题性质的专场。而此次‘海捞瓷’的拍卖,主要还是克拉克瓷。”他表示,“海捞瓷”的价值与同时期的民窑瓷器基本相当,拍卖公司的估价就是参考同期民窑的价格。

  刘越分析说:“尽管单位估价不是很高,但这些外销瓷的质量,实际上比一些存世的同期民窑青花瓷还要好。而目前明代民窑青花瓷的价格比官窑低,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还有一定价格空间。更何况,‘海捞瓷’身负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中外贸易的见证。”

  时下,喜爱瓷器的藏家群体人数正在增长。拍卖公司推出“海捞瓷”专场,或可为国内藏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另一方面,期待着类似的专场能进一步激发国内藏家对于流散海外的中国文物的兴趣,让更多的国宝回归。

  【相关链接】

  景德镇,我国著名制瓷窑场中心,始于南朝陈时,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至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明代瓷业发展空前繁华,官窑、民窑犹如两支并蒂莲竞相怒放,其中官窑瓷器能够代表当时全国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明代景德镇的官窑,按惯例以帝王年号命名,如永乐年间的景德镇官窑称为永乐窑。不同年号的瓷器特色各异,万历以青花五彩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