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中国”的英文名称为什么不选择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或者活字印刷?
可以肯定的是,当翻译家们决定用China来指代中国的时候,瓷器的名声已经超越“四大发明”而响遍全球。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元朝瓷器运销到全世界”。至少从元朝开始,一批批精美的瓷器就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从中原出发,过玉门,经中亚,至西欧,在西方引起轰动。在那些金发碧眼的老外眼里,瓷器代表一个神秘的文明古国,象征着古老的东方文化,瓷器就是中国。
从元朝至今,近千年的光阴滚滚而逝。
一
在记者节来临前夕,我们来到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的神垕镇。这里是钧瓷的故乡,也是河南最大的陶瓷产地和集散地。
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瓷世界”。
大大小小的街道两旁满是瓷器门店,摆放着成千上万件瓷器供你挑选。巧夺天工、古香古色的钧瓷,洁白无瑕、美不胜收的高白细瓷,形态各异、工艺精良的绿化瓷……
从门店走进企业,我在一家炻瓷生产企业观看了炻瓷的生产过程:
一堆黄泥土,要“破茧成蝶”,形成外观美丽、质地优良的瓷器,需要经过搅拌、沉淀、挤压、制胚、烘干、打边、磨平、上水、打章、隔格、手绘、上釉等20多道细致的工序,最后还要在1200多摄氏度的高温炉里烘烤10多个小时。
炻瓷,因为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无铅、无毒,适合现代化机械洗涤,并能顺利通过从冰箱到烤炉的温度急变,在国际市场上销量很大。目前,神垕炻瓷年产量达3.6亿件,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
神垕镇有380家多陶瓷企业,已形成六大瓷系、上千个品种,产品远销美国、东南亚、欧洲、日本、非洲等地。在全省正式对外出口炻瓷的41家企业中,有33家在神垕。
二
瓷器给神垕带来了什么?
在孔家钧窑的炻瓷生产项目车间,19岁的赵颖颖一边工作一边与记者交谈。她是一名普通的女工,月工资在600元左右,够自己花销。她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带着金黄色的耳环。三年前她初中毕业,曾零星地打过短工,一年前来这里工作。如果不是在瓷厂上班,她最大的可能是外出打工,但她说:“那样未必就好,我在这儿干觉得挺不错。”
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行业,神垕镇的陶瓷行业为当地及周边乡镇提供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为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带动了运输、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深圳一家公司的河南代表赵超。由于神垕瓷器的名气,他干脆把办公室从郑州搬到这里,成为公司常驻神垕的“特别大使”。像赵超一样,在神垕镇,“驻扎”着近百名各个贸易公司的代表,在这里,你能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
三
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可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个尴尬的事实:我国的日用陶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七成,但陶瓷贸易额和单件产品创汇却很低,单件创汇率仅相当于英同、日本的1/7,法国的1/3。有人这样形容:外国瓷器销售的是质量与档次,中国只是卖资源!
在神垕镇,每年有3亿多件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的炻瓷销往国外,然而,由于目前炻瓷生产还处在初级阶段,器皿设计、经营权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我们只能赚取较低的加工费用,而国外的公司则从中赚取了5倍乃至10倍的利润。陶瓷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产品出厂价格一降再降,高层次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欠缺也成为突出问题。
神垕啊,你将怎样去面对未来?
可喜的是,神垕人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危机感,并在用实际行动破解这些存在的难题。
神垕镇党委、政府以建设“世界陶瓷名镇”为目标,提出了“名瓷带动,以瓷兴镇”的发展战略,制定出陶瓷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建好工业园区,打造陶瓷产业发展平台。各个生产企业将目光放在科学管理和市场观念的更新上,并主动走出去开阔视野。
孔家钧窑董事长孔相卿意味深长地说:“瓷器不仅是属于神垕的,更是属于中国的。神垕的钧瓷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有志气,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在国际陶瓷市场上取得应有的地位。”
对于神垕人来说,昔日的辉煌已属于过去,未来才是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