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景德镇市燃气梭式窑已超过1000座。当年,燃气梭式窑的发展,为景德镇市国有陶瓷企业改制吸纳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促进了陶瓷的生产与发展。
但是,梭式窑在解决景德镇市大量失业者就业问题的同时正在制造一个个“杀机”。
由于该市梭式窑主要分布在珠山区各街道居委会、昌江备乡镇(场、街道)租村委会,大部分梭式窑都没有达到安全生产标准,气房内有明火、不通风,液化气与窑房共门,门口没有设醒目标志;持有操作上岗证和梭式窑使用证的工人和业主不到10%。特别是樊家井、老厂、筲箕坞地区梭式窑的周边没有消防通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像这样的梭式窑好比一颗颗“定时炸弹”,散布在居民身边,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2004年,该市安全生产形势非常好,无论是事故起数还是死亡人数都属全省最低。尽管如此,被列为全省特大事故隐患的梭式窑问题,始终是景德镇市安全工作的一块心病。景德镇的梭式窑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梭式窑成为瓷业 振兴的关键棋子
纵观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状况,问题主要有2个:一是产业太小,二是管理无序。而这2个问题都与梭式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冯林华一针见血地指出:梭式窑成就了景德镇百花齐放的艺术瓷,但景德镇艺术瓷不缺产量,缺的是市场行为规范。
用“有场无市,有市无场”来形容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一点也不为过。正因为梭式窑分布在千家万户,各个陶瓷作坊都是“前店后场”,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就像一盘散沙,无法统一管理,因此价格竞争无序,包装混乱、税收流失等一系列问题难以解决。
毫无疑问,只有形成市场,凭借市场经济中这只无形的手加以控制,才能达到行业自律、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目的。
陶瓷产业没有市场,同时无法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虽然景德镇有2000多家陶瓷作坊,但上规模的陶瓷企业屈指可数,景德镇陶瓷产业依靠这样的格局支撑,就像一支支“游击队”,如何能与其他产瓷区内装备精良的集团军竞争?
正因为如此,黄康明把梭式窑专项整治称之为急事、难事。
由于历史原因,梭式窑散落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干家万户,无法形成集聚效应。今时不同往日,随着陶瓷科技园、新都民营陶瓷园等一些市场新载体的出现,梭式窑“退城进园”已经极具可操作性。
同时,在现代城市、现代工业发展的推动下,梭式窑生产体系必须破旧立新,才能实现新一轮更快更好地发展。
市长虞国庆已经非常清晰地描绘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蓝图:生产向工业园区集中;销售向市场集中;外贸向主渠道集中。景德镇瓷业振兴方向已明,只等梭式窑专项整治这场攻坚战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