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抢滩瓷圣之地 景德镇显现集聚效应

    日前,随着国内外知名企业抢滩登陆“瓷圣”之地,景德镇陶瓷产业集聚效应已开始显现。据这个市统计局测算,现有项目明年全部达产达标后,将新增陶瓷产值17亿元以上,从而使陶瓷产业的总量接近翻番,达到40亿元。

    近年来,景德镇市加大了调整,精心打造的陶瓷工业园和陶瓷科技园,为陶瓷产业聚集提供了大平台。2003年10月,台资企业台达原料有限公司捷足先登,抢先人驻景德镇。随后,台湾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中美常青家园陶瓷有限公司、美国贾泊氏有限公司以及澳大利亚、摩洛哥、泰国、新加坡等22家台资,外资公司纷纷抢滩登陆,这22家外资陶瓷企业的总规模相当于现在景德镇日用陶瓷总规模的3倍。这些“外来户”,大部分为高新技术陶瓷和高档日用瓷生产企业,其中台湾海畅集团投资超亿元,今年10月份已正式点火投产,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值3亿元。

    目前,景德镇市政府正在争取落实100家境外知名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全力打造一个5年内产值达150亿元人民币的高科技陶瓷工业园。外省市不少陶瓷界有识之士也不甘落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浙江、江苏的陶瓷企业也纷至沓来。

    按照《景德镇陶瓷振兴发展纲要》确定的在保持艺术陶瓷加速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新材料高技术陶瓷、艺术化薄板建筑陶瓷,不断扩大高档日用瓷规模,形成以优势产品主导的大陶瓷产业格局的目标。从制度创新入手,紧紧抓住部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机遇,整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及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特种陶瓷研究所等优质资源,打造高新技术陶瓷开发研究基地。目前,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研究中心,已孵化出了第一窝“金蛋”,首批包括彩瓷、介质陶瓷、蜂窝陶瓷、超耐热陶瓷、泡沫陶瓷等6项研究成果。

    同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景德镇陶瓷生产领域通过改革、改制、划小核算单位、租赁承包、实行国有民营等措施,加快了“国退民进”的进程。目前,全市注册的民营陶瓷企业400多家,个体作坊2400多家。

 

    据测算,近三年来,该市民营陶瓷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并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陶瓷生产集聚区域。筲箕坞中高档仿古瓷生产区,湖田、三宝篷高档大件花瓶、艺术瓷生产区,老厂雕塑瓷、综合装饰瓷生产区等。民营陶瓷已从单一的生产日用瓷与陈设瓷,发展到如今渗透到陶瓷生产全过程的大陶瓷格局。陶瓷名人工作室、名人作坊、名人名作专卖店在市区大街小巷星罗棋布,新品种、新器型、新花面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春满园的新气象。在去年全市21.5亿元陶瓷产值中,民营陶瓷产值达13.4亿元,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3%上升为64%,在国有陶瓷企业下滑之时,这个市民营陶瓷已由“拾遗补缺”发展为“主体支撑”,成为瓷都振兴陶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