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陶瓷产业寿命将与地球共存亡

  今天的中国传统陶瓷产业出路在哪里,已为很多业内外的人士所关注并且也是应该关注的时候了,同时更是视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想有三条路:一是做强、二是产业延伸、三是产业调整。然而世界的陶瓷产业寿命肯定与地球共存亡。

  强不等于大,大也不等于强,从当代中国的日用美术瓷、建筑卫生陶瓷的整体水平看,既不算很大也不算强,算是偏大不偏强。将现有的做强是首选的出路。单从经济的观点就足以证明这一论点。中国砖有三个价格空间:一是国际上发达国家产品的市场价;二是国内台资、合资企业产品(以华东产区产品为代表)的市场价,三是以佛山、夹江等产区为代表的产品市场价。如果将佛山砖卖得华东砖价,又进而卖得国际水平价,到时即使不用扩大规模产量甚至减少产量仍然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好处。此路能通否?事在人为,在于此产业的体制创新和自主技术创新。

  产业延伸既是出路也有需要,新型的砖瓦,一定会对美化环境、节能建筑作出很大的贡献,运用红坯料、低质料、废弃物加工为瓦坯施上新开发的廉价釉一定会对环保互补作出贡献;当代较先进的耐火砖厂的人均产值可以接近百万元,产品销售领域不一定盯着陶瓷市场而是钢铁等其它产业;原料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不可再生原料的综合利用和稳定产品质量作出贡献;陶瓷技术设备的发展既服从于本产业需要又为转业留有很多余地,因此,以陶瓷产品为中心的产业链将会因此而变得成熟、完整。

  产业调整包括产品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利益分配等等内容的科学调整而使产业有新的出路。例如将产业中效益很低,能耗很大的部门关停的产业优化措施;将产品生产、终端市场、中间代理三者的利益合理分配调整好,将产品生产从生产成本很高的地方向成本低的地方转移等等,肯定也是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