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陶瓷:艺术离市场距离有多远?

  艺术陶瓷承载着我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也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随着建筑、装璜、收藏等行业的发展,艺术陶瓷发展前景广阔,但记者近来采访发现,近年我国艺术陶瓷被仿制仿冒严重,销售渠道不畅,自身创新不足,这三大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瓶颈。  

  专家认为,要扩大艺术陶瓷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开掘国内市场,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艺术陶瓷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陶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新,同时组建正规的展销渠道,打通艺术陶瓷通向国内外的市场之路。    

  仿制仿冒成陶瓷名家之痛  

  名家名瓷因其不菲的“身价”,首当其冲遭到仿冒仿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瓷板画《春江花月夜》问世后,受到海内外陶瓷收藏家的青睐,每件价格在数十万元。然而2001年8月,一件标价4.6万元、几可乱真的《春江花月夜》瓷板画赝品公然出现在北京一公司的柜台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创作的雕塑瓷名作《哈哈罗汉》的仿制品随处可见,价格一度低至每件二三十元,而为数不多的真品反而淡出市场。  

    仿制仿冒名家艺术陶瓷甚至出现在一些由文化部门组织的国际文化展销会上。今年4月,一位展销商在得到文化部门的批准后专门组织了一次景德镇知名的艺术陶瓷赴法国参展,这位展销商拿到文化部门提供的展品名单后,为减少成本,在收集展品时并未与当地的一些名家联系展瓷,而是按照图片仿制了一些作品,由于国家有关部门把关不严,一些仿制品被充作真品带出国门参展,其中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何炳钦的一件名作就被仿制。  

    景德镇多位陶艺名家反映自己的作品都曾被仿制仿冒,加强艺术陶瓷特别是名家名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一些陶艺大师认为,一个艺术家达到较高的创作境界可能要耗费毕生的精力,而仿制仿冒盛行,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如果任其发展,整个艺术陶瓷行业势必走向衰落。  

    “会做不会卖” 优势成劣势  

    “会做不会卖”是很多陶瓷名家的弱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将一件艺术精品以10万元价格售予他人,但购买者很快就在香港以50万元高价售出。专家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艺术陶瓷制作者自身市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没有一个畅通的销售渠道,能为艺术陶瓷提供合适的市场运作模式。  

    在正规销售渠道缺位的情况下,艺术陶瓷的巨大市场价值催生了大量不当渠道,对艺术陶瓷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去年,上万名来自景德镇及其周边省市的瓷商、市民、甚至农村闲散人员,在景德镇购进大量低质劣质艺术瓷,成批组团到欧、美、亚、澳等数十个国家进行艺术陶瓷展销,时间长达一年多。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陶瓷品质良莠不分,大量低质陶瓷被冠以高档艺术陶瓷的称号高价销售。随着展销活动的延续和影响面扩散,景德镇艺术陶瓷在境外的售价一路下跌。同样一个青花艺术瓷瓶,展销初期售价可达万元以上,但到后来沦落到数百元也无人问津的地步。  

    此类非法展销猖獗,不仅损害了我国艺术陶瓷的国际声誉,甚至对艺术陶瓷在国内的市场、信誉和品牌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专家认为,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国内艺术陶瓷销售渠道过窄、市场成熟度过低的现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等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陶瓷展销公司,培养专门的经销人员,抬高准入门槛,规范艺术陶瓷的展销。  

    几支画笔能否画出艺术陶瓷的春天  

    缺乏交流合作的平台阻碍了我国艺术陶瓷的创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景德镇市有很多搞艺术瓷的作坊,但平时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也很少到外面参观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说,自己搞了一辈子艺术陶瓷还没出过国门,对国外的技艺、市场缺乏了解。景德镇陶瓷世家“孙公窑”的继承人孙同鑫说:“由于缺乏交流平台,创作的艺术作品有时感觉总差市场一拍。”欧洲陶瓷学会主席尼古拉·巴比尼说,陶瓷产品的制作和销售,都离不开全球陶瓷界的合作。他建议中国陶瓷界更多地加入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专家们建议,在艺术陶瓷气氛比较浓厚的地区可以组建陶艺家协会之类的组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艺术陶瓷做大做强,生产模式有待调整创新。目前在国内缺少大型的艺术陶瓷生产企业,以景德镇为例,这里云集了全国三分之一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处于前列,但基本靠家庭作坊生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认为,艺术陶瓷单凭几支画笔,无法做大做强。目前我国日用陶瓷产量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当前生产的日用瓷主要为中低档次,换汇率极低。专家认为,发展艺术陶瓷,可以在艺术陶瓷日用化方面作出探索,或对日用陶瓷加以艺术包装,形成产业化规模,进行批量生产,做大做强艺术陶瓷。(记者 李兴文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