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媒体近期对景德镇陶瓷错误报道的一些剖析

  由于景德镇将在今年举行千年庆典活动和沸沸扬扬的瓷业封都事件,众多媒体都在今年竞相对瓷都景德镇进行宣传报道。这些报道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夸大事实,有的是进行不恰当的对比和类比;有些是记者不熟悉情况造成的,也有的是为了增加文章轰动效应造成的,还有的是被采访的误导和不满造成的。社会需要舆论监督,社会也要监督舆论。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和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有一定的责任澄清一些错误的报道,下面仅对部分错误报道进行剖析,期望有所收益。

一、2004.8.5《南方周未》C18版

  景德镇兴衰  作者:柳剑能

1、小标题:贡品文化;原文:

  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走向市场经济,近千年来一直主要为官方服务,靠官方订货生存的景德镇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注:后文还认为景德镇在计划经济时代产品多数由政府采购,其中相当部分是国家领导人出访的赠品。

点评景德镇陶瓷不仅长期受皇室和官府宠爱,也广受市场欢迎。元代以前,朝廷未在景德镇设立机构,景德镇陶瓷在唐代时就风行当时的京城,这完全是市场行为。即使是康乾盛世或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陶瓷也基本上是走向市场“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敝江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当时市场繁荣的生动写照。据中央电视台10台的《中国史话》节目介绍,明清时期由于景德镇陶瓷的大量出口,世界贸易的天平甚至一度为之倾斜,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贸易顺差国,全世界的白银纷纷流进中国的国库。

  如果有人认为出口也是给外国的官府买去了,仍属于“贡品文化”,我就无话可说了。而所谓的“多数产品”中的“相当部分是国家领导人出访的赠品”,我则敢说:“相当部分”最多不过是总产量的九牛一毛罢了

2、该文还列了2份颇有份量的表格,是三个主要陶瓷产区产业状况比较.

点评:这份表关于景德镇的数字部分显然离谱:比如年销售额的统计数字据我们所知应是16亿多,出口应是2000多万美金,其中有1家公司的陶瓷出口额就有1600多万美金之多。另外,不能不指出来的是:陶瓷的销售特别是出口(比如展销),有相当一部分无法纳入统计数字,这是由于它小作坊多,价格弹性大等特性决定的。

3、标题点评:“衰”字不准确,横向比较陶瓷产区的位置落后了,纵向比较,则是有发展有倒退,总体上还不适应用“衰”字。

二、《三联生活周刊》总283期,2004.4.8 景德镇瓷业的千年脆弱

  作者:蔡伟  朱文轶

1、标题点评景德镇陶瓷业辉煌了1000多年,只不过这十几年相对位置落后了。说它千年脆弱,于事实不符,也于文法不通。

2、引文:“和广东佛山相比,景德镇的瓷业产业规模仅有佛山的5%”。

点评:佛山陶瓷主要产品是墙地砖和洁具,景德镇主要是陈设瓷和日用陶瓷,两者根本不能作类比,如果非要比较可以和石湾公仔相类比,只怕作者会觉得这样做没趣了。

3、引文:不计成本的“贡品文化”成就了它的历史,也使得这座城市在工业时代迅速由优雅滑向衰败。

点评:又是“不计成本”。千百年来,无数消费者选用景德镇瓷器有一个原因就是实惠。

三、《了望新闻周刊》2004.7.19第29期

  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尴尬

  作者:焦然 余孝忠 张敏 戴廉

1、第一次(失去良机)是70年代未80年代初,景德镇投资2000多万元生产了当时在国内独领风骚的“三角牌”建筑用瓷,但当地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建筑用瓷是昙花一现。后来,佛山等新兴产瓷区很快占领了数以万亿计的建筑用瓷市场。

点评:这是一篇比较客观、全面、下了功夫的文章,但也难免有些差错。比如这次投资始于1982年,属于改扩建工程,当时政府自然是异常重视这次投资,可惜信息不灵,方向不明,未采取国外的先进设备技术如辊道窑等。再加上思想僵化,竭泽而渔(利润基本上交)无长期经营打算等。说没有真正重视,委实冤枉,这是往上爬的一把好梯子呢。

2、引文:景德镇陶瓷年出口额约2000多万美元,还不如国内其它产瓷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

点评:这又是拿艺术陶瓷和墙地砖作对比。它们是不可比产品,假如“中国瓷都”潮州能有一家日用陶企业或艺术陶瓷企业可以和景德镇出口总额相比的话,也叫人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