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品是水火土的产物,煅烧陶瓷在地球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陶瓷材料一般分为传统陶瓷和现代技术陶瓷两大类。传统陶瓷是指用天然硅酸盐粉末(如黏土、高岭上等)为原料生产的产品,因为原料的成分混杂和产品的性能波动大,仅用于餐具、日用容器、工艺品以及普通建筑材料(如地砖、水泥等),而不适用于工业用途。建筑陶瓷(各种墙地砖及屋面饰材)和卫生陶瓷(各种卫生洁具)是建材工业所指的两类陶瓷产品。
我国是建筑卫生陶瓷业发展的先进国家,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我国共有建筑陶瓷企业2800余家,卫生陶瓷企业已达1000家,总产值超1500亿元人民币、就业人员上百万人。2003年,建筑陶瓷产量和出口量分别达到32.5亿平方米和2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和出口量分别达到8000万件和1800万件,其中建筑陶瓷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名特优新陶瓷产品供不应求,高档陶瓷和中高档卫生陶瓷十分抢手,质量好的传统产品继续畅销。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我国陶瓷产业市场逐步形成“五区一国际”的格局。即北京、沈阳、华东(上海)、成都、珠三角(广州、深圳)和国际市场。传统陶瓷生产基地从传统的七大产区逐步转变为“三东一西”,即广东、山东、华东和西部(夹江)。
一、我区陶瓷工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区目前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3家,分别是宁夏科豪陶瓷有限公司、宁夏新亚陶瓷有限公司和中卫县川锦陶瓷有限公司,全部在中卫市,已形成近500万平方米的内外墙砖和地砖的生产能力,2003年产量约2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润210万元。卫生陶瓷生产企业一家,为石嘴山市大卫陶瓷有限公司,卫生洁具年生产能力40万件,2003年产量31.2万件,实现销售收入313万元。
(二)存在问题
1、企业数量少,生产能力小,未形成产业规模。目前国内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最大企业广东新中源集团年生产能力已达1亿平方米,我区三家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为150万平方米。国内卫生陶瓷最大生产厂家唐山惠达陶瓷公司已达到年产600万件生产规模,我区生产企业规模只有年产40万件。
2、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目前国内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所采用的低温快烧工艺及大吨位自动压砖机,大型辊道窑、喷雾干燥塔、抛光机,多功能施釉线等设备,先进压砖机压力已达7000-10000吨,我区企业的压砖机压力平均只有1500吨。国内卫生陶瓷先进生产企业机械手在取坯、施釉、装出窑、拣选、包装和修补工序应用日趋广泛,普遍采用高中压注浆成型技术,烧成窑炉大型化,隧道窑内宽已达3.2m,长128m,单窑年产达160万件。我区企业还采用手工操作,窑炉长度只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一半,单线产能是国内先进生产线的四分之一。
3、产品花色品种较少,质量不高。建筑陶瓷:我国通过引进和使用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建筑陶瓷制品的花色品种齐全,目前共有5000多种,能生产多次烧的内墙砖,渗花、大颗粒、微粉装饰的仿石瓷质砖,弧形抛光瓷质砖,瓷质广场砖及大规格产品、超薄陶瓷板(900×2700×3mm)等新产品。我区仅能生产小规格、低档次的普通墙地砖,目前仅有140×280 mm墙砖和600×600mm釉面砖等少数几个规格的产品。卫生陶瓷:国内目前已研制开发多功能坐便器,带冲洗、吹干、验尿等功能,冲浪旋涡式浴缸和按摩型淋浴喷头,广泛使用6升开发节水型便器。我区卫陶瓷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老式低档产品。
4、企业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低。企业生产和发展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更没有技术研发和专门产品外观设计机构和人员,产品更新速度缓慢,色浆釉料制备落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没有形成对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二、我区发展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比较优势
(一)原材料优势
宁夏区陶瓷粘土资源丰富,70%左右的建筑卫生陶瓷坯用原料可由我区及较近周边地区提供。
1、软硬质陶瓷粘土。区外主要分布在内蒙乌海市老石旦、阿拉善呼鲁斯太;区内主要分布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简泉、大武口区清水沟、中宁县平滩湖和碱沟山、中卫下河沿、同心小红沟、海源县油井山等地,仅惠农地区软、硬质粘土储量就达7000万吨。贺兰山北段的紫色陶瓷粘土(又名紫砂),储量19.3亿吨。
2、钾长石。分布在内蒙阿拉善左旗,距离银川70公里左右,储量大,纯度高。
3、石英砂。主要分布在我区石嘴山市惠农区贺兰山东麓的柳条沟、红果子沟和正义关一带,储量较大,现已累计探明诸量为1577万吨。
区内原料稳定性差,优质高档陶瓷软质粘土较为缺乏,矿藏的开采也多以零星、民采为主,现有陶瓷矿藏的进一步勘探和化学分析工作滞后,原料稳定性和大规模开采的保证程度需作进一步论证。
(二)能源优势
建筑卫生陶瓷属窑炉工业,也是典型的高耗能工业,生产一平方米墙地砖平均能耗约15Kg标煤左右,煅烧时要求以高纯度气体火焰。我区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310多亿吨,年煤炭生产能力为2000万吨以上,且质优价廉。西气东输工程已通过我区,天然气资源有充足保证。电力工业发展潜力很大,目前电力装机容量394万千瓦,远期规划可达2000万千瓦以上。
(三)成本优势
今年以来,国内主要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产地油、煤、电供应紧张,各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大多数建筑陶瓷企业生产成本增加5%以上,特别江浙、福建地区电力紧张,拉闸限电对当地企业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相比较而言,我区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所以陶瓷产业有向西部转移的趋势。
三、我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思路和重点
我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具有发展潜力。依托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加快发展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将是我区建材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和能源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强与先进地区先进企业的联合,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装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满足经济建设对建陶产品多功能、多层次需求,逐步将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成为我区特色建材产业之一。争取在3-5年内,生产能力比现在翻一番,中高档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二)发展重点
1、建筑陶瓷
--抓住房地产建设持续升温的良好机遇,重点发展满足城市居民家庭和公共建筑装修用途的中高档产品。通过全套引进国内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制造装备,生产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健康,造型、装饰和色彩能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要求的产品,如高余辉蓄光釉、抗菌釉、智洁釉、高平滑釉、抗污与空气净化涂层产品,大规格、超薄陶瓷板,仿石瓷质砖,劈离砖等。
--抓住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难得机遇,重点发展用于城市公用设施和园林建设的多功能产品。要通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城市广场、人行道铺设、公园景点、建筑屋面和屋顶建设的具有装饰、环保和民族特色的多重功能的陶瓷砖产品,如仿古、仿石砖,劈离砖,透水砖、工艺草坪砖、彩瓦等。特别要发展利用陶土、工业尾矿及废渣为原料的高透水性环保砖,起到雨水渗透,自然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区紫色陶瓷粘土(紫砂)资源,制作中高档的西式紫砂瓦,用于城市中装饰有坡面的建筑屋顶及南方多雨的民用建设屋顶。
--抓住中小城镇建设、城市一般装修和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机遇,发展市场广阔、适销对路的中低档产品。充分发挥我区现有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能力,开发适用于广大小城镇建设、城市一般装修和农村住房内外墙和地面装修的多种规格的,价格适当的产品,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区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向周边地区市场扩展的步伐。
2、卫生陶瓷。通过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强联合,引进技术和资金,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再建设一条起点高,年产60万件中高档产品生产线。到“十五”末、“十一五”初,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20万件/年,其中中高档产品的比重为70%,一次冲水量在6升的坐便器占50%以上,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
四、加快我区陶瓷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东西合作步伐。要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广东、山东等建筑卫生陶瓷先进企业来我区发展,借助其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采用OEM(贴牌)等生产方式,建设成为东部优势企业在西北地区的主要生产基地。
(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要不断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用先进生产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生产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重点引进先进煅烧窑炉,大吨位全自动压力机、连续式球磨机、立式干燥塔先进设备,提高企业装备技术水平。
(三)加强对资源的勘探开发和保护。建议地质部门对我区建筑陶瓷原料进行全面的勘查和分析,并进行矿产资源保证程度的可行性论证,提出开发和保护方案,为我区建陶工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
(四)大力培育名牌产品。根据市场消费特点,在满足经济发展对产品功能的多种需求下,下大力气开拓我区建筑陶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西部地区建陶行业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