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瓷瓶”惹争议:媒体“正方”声音

 
    在9月18日开幕的“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第341号展位展出了一对让人看后“会起鸡皮疙瘩”的“性病瓷瓶”。这对瓷瓶外形与其他参展的仿古青花瓷瓶没什么两样,外表绘着普通的青花仕女图,所不同的是从它的光滑洁白的瓶口一直到瓶里,“长”满了丘疹般的凸泡;另外它的名字也很难听,叫做“尖锐湿疣瓶”;同时在瓶旁边印着的作品介绍全部是医学论述,没有半点涉及艺术的词汇。

  制作者 “性病瓷瓶”是艺术品

  据这对“尖锐湿疣瓶”的制作者介绍,这是一个前卫艺术作品。作品用淳朴典雅的青花瓷瓶象征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完美的人体与纯洁的心灵;用“丘疹”象征着生活、人体和心灵发生的“变异”。作品希望通过这种最“雅”的瓷瓶和最“俗”的性病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令人难受和遗憾”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前卫作品”大都要到北京的798工厂去扎堆儿,这次作者特意把“前卫作品”不合时宜地放在商业性的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去公开展示,是因为作者希望把“前卫艺术”放在社会中去“发酵”。作者说,这对瓷瓶展出结束后将作为“立体的预防性病宣传画”捐赠给我国卫生机构,把它们放到医院里去展览。

    部分参展者 “性病瓷瓶”玷污陶瓷艺术

  许多当地的参观者走到这个“性病瓷瓶”展位前,在看完那些关于尖锐湿疣的“作品介绍”后,有的露出了尴尬的微笑,有的脸红地迅速离开,也有人好奇地用手摸一摸那些长在瓶口上的鼓包。

    一些来自景德镇的参展商和参观者对这对“性病瓷瓶”的参展表示很不理解。他们说:“陶瓷艺术从历史到现代,虽然有过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名称,但是这种‘让瓶口长满令人难受的丘疹’的方式,这种把性病名称作为瓶名的叫法,以及把大段的医学描述作为作品艺术介绍的阐述方式,在陶瓷史甚至在艺术史上也从无先例,很难让人们接受,”“这个作品已经超越了艺术界限,把‘这么丑的病状’长在作为国粹的青花瓷器上;把‘这么敏感部位的性病’作为艺术题材来表现,真是不可思议!”甚至有人建议把这对瓷瓶撤出展会,以免玷污陶瓷艺术的圣洁。

  专家 显示文化的宽容和开放

  有专家说,虽然社会现在已经十分开化,但是“尖锐湿疣”因为属于生殖器症状,并且从一个侧面还折射着一些社会问题,所以仍是一个不宜公开交谈的词汇,更何况把这个性病作为艺术题材话题来进行创作。另有人士认为,此次在唐山举办的中国陶瓷博览会还是显示了文化的宽容与开放,第一次容许这种“尖锐”的后现代作品参展,显示了我国中小城市的文化开放的步伐。

  相关链接

  据全国性病监测点统计,1993年至1998年,短短5年间,儿童梅毒增长96倍,非淋增加25倍,生殖器疱疹增长2倍,尖锐湿疣增长1.3倍。我国儿童性病大多是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引起。到2001年我国尖锐湿疣患者已达到了1000万人!

    2、《国际在线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一对画着仕女图的普通仿古青花瓷瓶,却有着绝对不普通的名字,这对青花瓷瓶被命名为“锐湿疣瓶”。通过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它的光滑洁白的瓶口一直到瓶里,“长”满了丘疹般的凸泡,酷似尖锐湿疣患者的症状,与之相配套的瓶旁的作品说明全是医学知识介绍,没有半点涉及到作品的艺术创作、构思、表现等类似的艺术说明。这件作品的展出确实起到了创作者所希望达到的让人难受和遗憾的感觉。(《北京娱乐信报》9月22日)

    在感受到了“尖锐湿疣瓶”强烈视觉冲击之后,人们对此表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度。赞成者有之,但听到的更多的却是反对的声音,有专家就认为,把“这么丑的病状”展现在作为国粹的青花瓷器上,把“这么敏感部位的性病”作为艺术题材来表现,真是不可思议!更有人提出应该把这对瓷瓶撤出展会,理由是这对瓷瓶玷污了圣洁的陶瓷艺术。 

    在我国,随着性观念的改变,一面是性传播疾病的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面却是国人对此态度是欲说还休,惟恐避之不及。以尖锐湿疣为例,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其年增长率超过100%,居各类性病之首。据全国性病监测点统计,1993年至1998年,短短5年间,儿童梅毒增长96倍,非淋增加25倍,生殖器疱疹增长2倍,尖锐湿疣增长1.3倍。我国儿童性病大多是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引起。到2001年我国尖锐湿疣患者已达到了1000万人!可至今还有人认为尖锐湿疣是一个不宜公开交谈的词汇,更何况把这个性病作为艺术题材来进行创作,更是对圣洁艺术的亵渎,玷污了艺术。 

    联想到国人对安全套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艺术家对此类作品的愤恨了。一直以来,安全套一直被看作是放荡生活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中,公安机关也是以是否查获到安全套来印证当事人有否从事过不正当性行为的重要佐证的。在今天的报纸上就报道了在某地。安全套被认为是鼓励卖淫,于是自动发售机被下课的消息。前段时间大力提倡的安全套进娱乐场所也由于进入后生意大幅下降又成为热点新闻。凡此种种,无不是目前国人对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措施的真实态度和写照。确实,性病的确是一种无论如何让人高兴不起来的疾病。但是如果只凭对此采取厌恶和避而不谈的态度就可以确实遏制性病的传播的话,那么我们是十分乐意看到类似“性病瓷瓶”被请出展览之举的。可问题是,这根本不管用。只有采取务实的态度和积极的措施才是正确的应对之举。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许在某些“艺术家”看来,“长”满满了丘疹般的凸泡的瓷瓶不堪入目,但是我想如果借此可以警醒更多的人,时刻提醒他们注意性病的危害和掌握防范的知识,并远离性传播疾病的话,那么这样的艺术品我希望越来越多才好。 

  如果一定要说到玷污的话,那么“性病瓷瓶”不但没有玷污陶瓷艺术,恰恰相反,它用直观的艺术手法发展现出了性乱者被玷污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这足以让人警醒,这也应该是艺术的魅力和作用之一。 

    3、《红网》:面对“性病瓷瓶”不必起鸡皮疙瘩 (作者:王国兴)

  据9月22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在9月18日开幕的“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第341号展位展出了一对“性病瓷瓶”。这对瓷瓶外形与其他参展的仿古青花瓷瓶没什么两样,外表绘着普通的青花仕女图,所不同的是从它的光滑洁白的瓶口一直到瓶里,“长”满了丘疹般的凸泡;另外它的名字也很难听,叫做“尖锐湿疣瓶”;同时在瓶旁边印着的作品介绍全部是医学论述,没有半点涉及艺术的词汇。 

   记者称“让人看后‘会起鸡皮疙瘩’的”,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不是“这对瓷瓶外形与其他参展的仿古青花瓷瓶没什么两样”吗?设想一下,如果此瓶起了一个别的名字,即使有人亲眼见到,多数也不会联想到性病的。这好比另一种性病“梅毒”,“梅毒”为何有此“雅号”相信您也知道是何原因。倘若一幅国画作品或者雕有梅花的瓷器名曰“傲雪梅毒”,不是与此同理吗?它只不过起了个离经叛道的名字而已。虽有哗众取宠之嫌,并无扭曲艺术真髓之意,更无要面向市场在全社会推广之实。为什么有些人扼腕唏嘘,有些人横加指责,甚至斥之为“恶心、变态,艺术的垃圾”?是针对“性病”呢,还是针对“瓷瓶”?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鲁迅先生曾有过一段经典论述,“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见排满。”同样,对一件艺术作品,有不同解读和评判是不足为奇的。而没有特点、引不来争议的多数属于平庸的作品。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而又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且高于现实的。艺术的生命是创新,我们何苦对一个只不过新奇了一点、起了个怪异名字的瓷瓶抱有这么大的成见呢? 

   这样一件作品,即使标以“尖锐湿疣”之名,以科学严谨著称的医学院校也不会拿它作医学讲解示范之用的。“作者说,这对瓷瓶展出结束后将作为‘立体的预防性病宣传画 ’捐赠给我国卫生机构,把它们放到医院里去展览。”这不过是牵强附会的说法罢了,卫生机构就算接受了,也只是当作普通的瓷器作品展览,绝对不会放到“性病专区”。至于什么“这么丑的病状”;什么“这么敏感部位的性病”,我认为是参观者联想力太强了,联想太丰富了,与作品本身无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难道天会塌下来? 

    4、《河北日报》是前卫艺术还是亵渎艺术 性病瓷瓶唐山惹争议

    以性病名字命名瓷瓶,并且瓷瓶进入了9月18日至今日举办的第七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的展馆,这成了陶博会举办期间令主办单位尴尬,令参观市民欲说还“羞”的话题。

   这对被制作者命名为“尖锐湿疣瓶”的瓷瓶位于陶博会展馆的第341号展位,外形与其他参展的仿古青花瓷瓶没什么两样,外表绘着普通的青花仕女图,所不同的是从它的光滑洁白的瓶口一直到瓶里,“长”满了丘疹般的凸泡。在瓷瓶旁边印着的作品介绍全部是医学论述,没有半点涉及艺术的词汇。

  据制作者介绍,这是一个前卫艺术作品。作品希望通过这种最“雅”的瓷瓶和最“俗”的性病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令人难受和遗憾”的感觉。

    对于这个前卫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性病瓷瓶”,很多参观者经过时都露出尴尬的表情。一位市民说:“这个瓷瓶把这么敏感部位的性病加在作为国粹的青花瓷器上,是对艺术的亵渎。”不过,另有人士认为,“性病瓷瓶”多少也显示出当今社会文化的宽容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