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陶瓷业路归何处

  历史上,我省曾有过足可与五大名窑媲美的耀州窑;现在,我省又有了国内第一家国际性现代陶艺博物馆。在提倡发展特色经济的今天,经历了辉煌与衰落的陕西陶瓷业,能否在列强争雄中和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江苏宜兴等国家陶瓷产业基地一样,再次上演类似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北方青瓷窑系”那样的辉煌之剧? 

  ■文/见习记者王丽实习生杨杰图/记者吴飞 

   
  陶艺“祈雨”尽显关中农民风貌

   
  富平民间陶艺师杨晓光正在进行创作

  近期,国内第一家国际性现代陶艺博物馆主馆在渭南富平开馆,同时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3名国际陶艺期刊主编也在此欢聚一堂。这样国际性、大规模的陶瓷专业博物馆和会议能在陕西驻足,在一定程度上,为秦地陶瓷业再次书写唐宋时期耀州窑的辉煌拉开了序幕。 

  长河遗响历史上的秦地陶瓷 

  作为炎黄儿女和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陕西,在陶瓷文化上自有其显赫位置———半坡村的仰韶彩陶和耀州窑就是最有力和生动的证据。 

  出现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的产物,我省的仰韶彩陶遗址即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我省铜川黄堡镇的耀州窑,在中国陶历史文化中的位置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耀州窑存在于唐至宋间,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载曾烧制过“贡瓷”。在历史上,这里盛产青釉、白釉、黑釉和酱釉等品种,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青瓷装饰技法对其他瓷窑影响尤其大,河南临汝、宝丰、内乡等地和广州西村、广西永福等窑都烧制过具有耀州窑风格的青釉刻花、印花瓷器,形成了一个与越窑面貌、风格有别的,以耀州窑为代表的“北方青瓷窑系”,无论是工艺还是历史影响,耀州窑绝不逊色于五大名窑。 

  有关人士认为,历史上唐宋统治者的特殊需要是促使我省陶瓷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我省各陶区又不约而同地处于水陆交通便利之所,煤炭、坩土、水源等自然资源丰富,这就为我省陶瓷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列强鼎立今日陕陶位置尴尬 

  从我市竹笆市有着老名号的瓷器店,到全市大小超市中的陶瓷货架,甚至于询问那些走乡串巷兜售陶瓷器具的小商贩,可以看到或听到的多是“江西景德镇”、“湖南澧陵”、“河北唐山”、“福建德化”等外地工艺、民用和建材等陶瓷制品。在全国陶瓷业风起云涌、列强林立的今天,我省陶瓷业几乎仅在耀州、富平等地还有少量民用瓷品的烧制,且这些产品工艺比较粗糙,仅限于供给当地及周边地区普通民用。 

  可以说,无论从文化艺术价值、工艺产品角度,还是现代建材要求方面,我省陶瓷业几近面临难觅出路的境地。 

  那么,为何曾经光彩夺目的我省陶瓷业发展到今天,比起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河北唐山、江苏宜兴等地,其影响力和对本地区经济的推动力却日渐乏力呢?专家认为,就历史原因而言,从唐至宋,随着南方经济的发达,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朝廷宫瓷和外销多由越窑瓷系与景德镇窑瓷系供给,北方的瓷窑则多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又因北方瓷窑距南宋朝廷遥远而不再供“贡瓷”或“外销”,就转入民用粗瓷器的生产,在工艺方面要求降低,文化艺术价值首先遭到破坏。而民用粗瓷器的生产,由于北方经济的整体发展较南方落后,我省各陶区经济发展尤其和全国其他陶区有相当大的差距,在需求上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了民用品的更好发展。虽然耀州和富平等地现在已有一些企业涉足现代陶瓷业,但由于已经存在的差距和经济、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原因,要发展到类似福建德化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陶业国粹靠“拿来主义”激活? 

  其实,在陕西陶业发展面临这种窘迫的同时,中国传统陶业也正面临同样严酷的局面,即传统特色正在湮没。在对中外陶艺界专家学者进行专访的时候,记者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提醒国内陶艺界人士,要注重借鉴和保留———对于我省这样有着悠久陶业历史和巨大陶业潜力的老陶区而言,这种“拿来主义”的发展观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国际陶艺家协会副主席、澳大利亚陶艺期刊主编珍妮·曼斯菲尔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有悠久的陶历史和深厚的陶文化,还有宝贵的东方特色,这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较和替代的,但目前的陶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多于原创,且模仿呈现亦步亦趋的态势,这就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传统陶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因此,国内陶艺家们应该多关注和继承传统,防止陶业发展西方化。此间,必要的中西方陶文化交流作为一种有益的互补方式,非常必要。在看到我省富平民间陶艺师的作品后,她深情地写下这样的祝福:“BestwishestoallthepotterinFuping.(诚挚祝福所有富平陶艺师。)” 

  诚如珍妮·曼斯菲尔德女士所言,模仿中更要注重原创,同时必要的交流也是传统陶艺走向新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在20日的国际陶艺期刊主编论坛发言中,中国《陶艺家通讯》主编、美籍华人许以祺先生则针对目前我国陶艺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五年陶艺发展规划。 

  他认为,应在国内建立若干国际陶艺中心,而目前全国有九个陶区正在建馆;应开展各种展览和讨论会,如将原来的中日青年双年展拓展为世界性展览;创立几家国际性陶艺杂志;建立中国陶艺家网站;希望媒体多些关注;最重要的是从年轻一代做起,将陶艺教育纳入小学、中学课程规划;建立专项陶艺基金会;推进陶瓷材料方面的工艺化和规范化;希望政府及政策上有所支持。许先生预计,我国陶艺将永远(always)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许以祺还认为,在中国当代陶艺兴起的十年光景中,应善用深厚的陶艺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创新,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中国与西方。 

  传统民间构筑陕西陶业新希望 

  38岁的杨晓光和65岁的王碧云老人是这些陶艺作品的创作者,同时他们也是完全靠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进行摸索的民间陶艺工艺师。 

  采访杨晓光时,他正在进行一个名为《年夜饭》的老、中、青三女性陶艺品的制作。从人物丰富而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中可看出,这一家三代三位女性正围着炕桌包饺子,或感慨或欣喜或期待的表情通过眼神、嘴角的微笑等得以表现。杨晓光近年来一直自学国内外现当代陶艺知识,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关中农村生活14年,质朴纯粹的农村生活在给予自己深刻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从2000年年底开始,对陶艺制作颇感兴趣的他开始进行这方面的专门创作。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杨晓光已经制作了近300个人物,这些人物的原型无一例外来自关中平原的父老乡亲,他们的服装、造型、表情,甚至组图中所传达的信息都会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关中味道。 

  相比杨晓光关中人居的近距离再现,王碧云老人的创作就是充满光怪陆离的诡异色彩和丰富想像力的关中农民精神世界的写真。高约1.67的《石榴娘娘》是王碧云从19岁至今面花、泥花制作生涯中最大的作品。饱满圆润的线条,颦笑间毕露的丰富内心世界,点缀以同样栩栩如生的各种花草鱼虫,传递着朴实的关中农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老家合阳的王碧云老人,年轻时是当地有名的面花制作高手,每逢过年过节就有很多人请她去做艾叶虎、石榴糕、五毒等人物、动物及花草造型的面花。现在,她又将创作面花的技法和思想移植到泥花制作上。七年来,老人已经创作了连自己也数不清的这类民俗陶艺品,其中以“石榴娘娘系列”最负盛名。 

  在陈列两位民间艺术家作品的陶艺博物馆中,还展示着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享誉世界的陶艺家的作品。杨晓光和王碧云等当地陶艺创作者的作品中显然包含着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基于陕西关中平原丰富的民俗文化,同时还汲取了雕塑、绘画、剪纸和皮影等各种姊妹艺术之所长。让络绎不绝的国内外参观者不得不叹服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却从质里散发着原始味道的纤巧,也预示着传统产业复兴的一种可能。 

  产业定位陕西陶瓷发掘新契机 

  显然,杨晓光和王碧云等民间艺人的创作若单就陶艺而言,是对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发扬光大,但如果将其拓展至陶瓷产业这个更大的话题中,则意味着对陕西陶瓷业发展新契机的发掘。 

  福建省德化县的美术陶瓷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相当有名。经过6~8年的发展,当地从原先只有数十家国有集体的瓷艺企业,增加到今天的1100多家,2003年一年产值就达60亿元,其中出口额达40亿元,瓷艺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这1100多家企业中,还有很多企业在欧美国家设立了分公司,作为产品研发和拓展国际市场的窗口。 

  而我省各陶区历史上发展陶业的传统远比德化悠久得多,陶瓷制作工艺也并不逊色。显然,在目前提倡发展特色经济、地区经济的情况下,重振我省各陶区的陶业雄风,促进这一传统产业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针对陕西陶瓷业如何开拓新局面,再度在全国引起关注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从文化产业方面再树陕西知名品牌。其次是在经济上完全可以发展建设一个新的支柱产业。陶瓷工业和陶瓷文化产业在我省还未形成产业规模,但完全可以利用历史影响力和现有的交通、原料和工艺方面的资源,促进这一产业的形成。同时,开发建设陶艺产业和陶文化旅游园地,还可形成我省又一旅游窗口。 

  从景德镇陶瓷业长兴的原因看,包含陶艺文化的陶瓷业发展,以出色而具地方特色的绘画为所长,于反省和推陈出新中焕发生命力。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当地还以市场为基础,以消费者为中心,借助“沿海产业实用化”的方便流通过程,才有当今“瓷都”光环依旧夺目的成绩。 

  傅强先生是渭南富平富陶产业集团的总经理。在谈到地区陶瓷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时,他说,陶艺陶瓷业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丰富文化品位的陶艺和工业陶瓷内在有着密切联系。其集团下属就有传承传统陶艺文化和作为中外陶艺交流平台的陶艺村,还有作为集团支撑点的建材生产、文化品位地砖生产等工业陶瓷工厂。据了解,这个未来以馆藏中外陶艺作品、期刊和进行陶艺交流及创作的陶艺村将在3~5年内修建亚洲馆、美国馆、北欧五国馆和澳洲馆等,形成世界性馆群系列。杨晓光、王碧云等民间陶艺工艺师也正是在这里进行着创作。“陶艺文化产业是我们集团产业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项目。目前,这一产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消费群,这些人士的特征是有一定文化品位和素养及一定的经济能力。”8月20日,该集团主办的国内最大的国际性现代陶艺博物馆主馆隆重开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透视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即我省民间人士和陶区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挖掘陶瓷业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尽管这种态势目前还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期待,以耀州窑为代表的陕西陶瓷业定可在华夏大地再度辉煌。